香港每日有13,300公噸的廢物棄置在堆填區,這數字有點嚇人。當中約有9,000公噸為都市固體廢物,即家居和工商業廢物,包括了3,300公噸廚餘;建築廢物約為3,200公噸。
2018堆填區滿 問題迫眉睫
這絕對是迫在眉睫的問題。立法會去年通過動議,廢除擴建將軍澳堆填區指令。從保護郊野公園的角度看,我們能夠理解立法會的做法。但未能擴建堆填區即意味我們要面對2018年,堆填區的容量將達至飽和的危機。
雖然屆時我們未至於要把廢物堆在街上,但的而且確,現時我們對處理廢物顯得別無他法。我們可以怎樣處置這些每天上萬公噸的廢物呢?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以解決堆填區滿溢的危機,但似乎每一項也有不同程度的困難。
焚化轉廢為能 惟市民抗拒
其中一項是以有機方式處理廚餘,特別是以焚化方法處理。雖然這以可把廢物轉化為肥料和電力,但焚化方式並不為大眾所接納。現代焚化爐該可達到高要求的排放水平,但它仍會產生灰燼,即我們仍然需要堆填區以作棄置廢物。官員說,我們至少需要一個龐大的、每日能處理達3,000公噸廢物的焚化爐。而數字顯示我們最少要興建兩個焚化爐才足夠。
由興建焚化爐的計劃、建築、落成、至投入服務,前後要好幾年,當中的過程必定會引起當區人士的抗議。
另一解決方法是廢物回收。你可能會感到吃驚,原來現時我們把那9,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傾倒入堆填區的同時,出乎意料地,也把相同重量的廢物回收再造。在回收方面,香港的水平原來比國際的平均數字還要好。當然,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政府正與公共屋邨、商場、電器業、學校、酒樓及其他團體合作提高回收率。目標是把現時49%的回收率,提升至2015年的55%,這目標比東京、倫敦和悉尼的數字還要高。
再加上其他包括新的污泥處理等設施,到時我們可以把每日傾倒堆填區的廢物減少至11,500公噸。但我們可以回收循環再造的廢物,畢竟是有限制的。
還有一個解決方法,而我相信大部分人理論上都會同意此乃一理想的方法:盡量從一開始就減少製造廢物,盡量從源頭做起。我們已由從減少使用膠袋開始,而在回收方面,政府與不同行業和團體合作,鼓勵源頭減廢,減少包裝、減少點菜的數量,減少廚餘。
要真正解決處理廢物的問題,每一個人也要改變個人的行為習慣。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可說是最直接的經濟誘因,令市民減少產生廢物,否則便要為這繳費。
污者自付 執行阻力大
這亦符合「污染者自付」的原則。製造愈多廢物的人,便要自行付出更多的金錢去處理它。把費用定高一點,就可以令個人、住戶、工商機構等想法子減少廢物。市民會更小心地考慮自己要買甚麼東西、預備食物更會計算分量。生產商、零售商等會更樂意減少包裝。道理很簡單,理應如此。
可是,當我們在不同的住宅屋苑試行過計劃後,便知道要真正推行時,困難會大得多。怎樣向每個住戶收費?怎樣計算每戶所產生的廢物?不同的廢物可存放在哪兒?怎樣防止私自拋棄廢物?怎樣懲罰違反條例的人?若基層的團體要求,貧窮戶不用繳費時,這又該如何處理?類似的計劃在日本可行,但在香港便可能變成在政治、行政和執行方面的噩夢。
不少人可能認為問題並不太複雜,任何人坐在家裏或辦公室(更理想可能是坐在立法會會議廳內),就可以想出比政府所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或許,現在是時候讓他們證明自己的好機會。任何人能務實地想出妥善處理廢物問題的方法,都值得頒一個獎章給他。
撰文: |
陳智思 前行政會議成員前立法會議員
|
欄名: | GREEN FOR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