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產品設計師 教眾籌秘訣

訂立延伸目標 逐步擴闊客戶群

行政人員版 2015/12/17

分享:

分享:

現年44歲的產品設計師梁慶紀(Gray),投身設計界25年,6年前放棄平面設計生意全面轉型,轉投產品設計,自此獲獎無數,膺四屆香港智營禮品設計大賞共9個獎項,在眾籌平台上亦成績斐然,兩度超額集資逾6倍。

他鼓勵新晉設計師要「雙管齊下」,一方面積極參與展覽及比賽,認識廠商及外國代理;另一方面以眾籌平台了解市場反應,把握推廣先機。

參展及比賽 識人拓商機

Gray憑多個矽膠製成的作品,屢獲香港智營禮品設計大賞。2015年他以「Global Clock」參賽,一個座枱時鐘可同時看到6個地方的時間,包括香港、東京、倫敦、巴黎等地。他喜歡從生活中尋找靈感,笑言自己:「無時無刻都諗緊嘢!」

從事設計25年的他,一直主打平面設計,但對產品設計的興趣早於1997年已萌生:「那時候流行『他媽哥池』,我幫日本迪士尼做了一個類似概念的產品,可以養米奇老鼠。」自此發現產品設計充滿玩味,但與大企業合作,發揮不多,決心建立個人品牌。

慶幸當年建立不少人際網絡,Gray轉型後主動發送郵件至不同日本廠商,很快就接到少數定單;但半年後生意仍維持於3至4張定單,朋友勸他開拓歐美市場,但他無從入手;直至2010年,Gray參加貿發局展覽,自此接到不少歐美定單。

「用家評語 就是改善地方」

他認為,參加展覽會可接觸大量海外賣家及代理商,做到「商務優化」,了解市場價格趨勢,「佢哋好有經驗,一嚟就問裝箱資料,因會影響運費。」

不過,要接觸真正用家,他認為戰綫在綫上:「利用眾籌平台集資是幾年前的思維,現在(這些平台)已進化為市場推廣工具。」

他以兩個於Kickstarter上超額集資項目為例,一個目標籌得3.5萬加元(約19.4萬港元),最終籌40萬加元(約224萬港元);另一個劍指5萬加元(約28萬港元),最終喜獲32萬加元(約179萬港元)。

成功關鍵:爭取更多支持

Gray表示,集資平台上的支持者,就是產品的最終用家:「佢俾你的評語,正正就是產品需要改善的地方!」

他總結兩次經驗,認為訂立一個可接觸更多客戶的Stretch Goal(延伸目標)最重要。他設計的第一個產品名為Piece,厚4至5毫米,是一個可插SIM卡的藍牙裝置,令iPhone變身「雙卡雙待」,當時他在網站上表明,籌得7萬加元就會開發Android手機應用程式(App),10萬加元就會為Apple Watch度身訂造App,20萬就可將計劃擴充至Windows Phone等手機,因目標客戶範圍愈來愈大,資金流來源也愈來愈多。

另一次,他們將Lomo相機Holga電子化,本預計可籌得100萬加元,但展開項目5日後金額已停滯不前:「其實頭幾日已籌到20多萬」,後來發現是延伸目標定得不好,只在相機上做手腳,如籌得30萬加元會優化取景器(view finder),45萬元就會提供多種顏色機身:「支持者會話,機身有多隻色,唔係籌到40幾萬先俾我啊?一早就應該要有啦!」他指出,眾籌要成功,要想辦法得到更多用戶,而不是要令某批用戶得到更多獎勵。

設計特區創意總監梁慶紀教路,在眾籌平台上一定要用片段「吸睛」,訂立延伸目標時要逐步擴闊目標客戶群。(曾耀輝攝)

梁慶紀曾將Lomo相機Holga電子化(受訪者提供圖片)

2015年梁慶紀以「Global Clock」參加比賽,一個時鐘可同時看到6個地方的時間。(受訪者提供圖片)

撰文 : 洪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