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福祉指標代GDP 助解民怨
「沒錢萬萬不能」是不少人的生活哲學,他們努力工作賺錢,為的是日後可以過着衣食無憂的理想生活。放眼世界,經濟增長同樣是全球發展的主要目標,各地政府都致力提升她們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這種「GDP至上」的發展模式不禁叫人思考,GDP在作為地區經濟指標的同時,能否全面地反映人民的生活質素,並讓他們活得更好呢?
考量不同指標 勿「GDP至上」
眾所周知,GDP為地區提供了客觀、可比較的經濟概覽;不過它也有一些限制,例如未能涵蓋無報酬的勞動工作、忽視生產帶來的額外社會成本等。各地政府早已洞悉這些局限,繼而利用不同的指標來評估地區整體狀況。
英國國家統計署自2012年起定期公布「國民福祉」﹙National Well-being﹚,利用健康、自然環境、教育和技能等10個範疇的客觀及主觀數據來分析國家的整體狀況;鄰近香港的台灣亦設有相類似的「國民幸福指數」,量度公眾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屬同類指標中規模最大的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則顯示,巴拿馬、哥斯達黎加及波多黎各分別是2014年全球福祉排名最高的3個國家;但這卻跟她們的GDP排名大相逕庭。相比之下,香港的人均GDP甚至比巴拿馬高出1.5倍有多,然而在經濟以外的其他範疇上卻遠遠被拋離,在民調中只排名第120位,實證GDP與福祉沒有必然關係。
福祉指標 港滿意度遜滬星
香港在經歷一連串社會事件過後,市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多元的觀點和意識形態逐漸在公民社會中建立起來。誠然,在目前施政舉步為艱的情況之下,政府必須更重視民間的意見,盡可能將其吸納於政策制定過程之中,以進一步回應社會所需。思匯政策研究所在今年6月出版了一份亞洲福祉指標的研究報告,揭示香港、上海和新加坡市民對10個政策範疇的評價及主觀態度。其中香港的部分,正好可以幫助政府了解港人對社會議題的看法。
報告指出,香港在10個政策範疇的平均滿意度為2.5分﹙4分為滿分﹚,較上海﹙2.9分﹚和新加坡﹙3.0分﹚為低;其中,香港受訪者對住屋﹙2.0分﹚、政府質素﹙2.0分﹚和教育﹙2.2分﹚的滿意程度最低,這3方面同時亦是他們認為政府需要優先處理的政策範疇。民生無小事,政府官員應把更多資源和注意力投放在市民最關注的這些議題上,從而改善管治質素。
青年悲觀 政府應聆聽訴求
正如香港首富李嘉誠早前接受訪問時亦指出,單以GDP作為衡量社會的準則未必合適,其他因素如年輕人是否對社會抱持希望和擁有向上流的機會亦很重要。可是,從我們的研究所得:愈年輕的受訪者,愈傾向認為香港比過去變得更差;而他們對生活現況的滿意度亦愈低。香港同時是唯一預測5年後生活滿意度會下跌的受訪地區,可見港人普遍對前景憂慮。
所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政府與其因循「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方針,不如切實地聆聽市民的訴求,幫助他們生活得更好。官員亦可考慮活用不同指標作為施政的重要參考,以彌補過往政策缺乏公眾支持的窘況。
撰文 : 林昇陽 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及項目主任
機構 : 思匯政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