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商界辦高等教育 免畢業變失業

評論 2016/10/08

分享:

分享:

副學士制度於2000年推行,以實現十年內6成適齡人士能夠接受大專教學,各辦學團體紛紛推出自資大專學位。不出5年,66%應屆文憑生受取錄修讀大專,目標提早達到。

大專教育普及,人人有書讀,本應好好慶祝。但當全港失業率徘徊在3.4%的時候,副學士的失業率已悄悄地爬到4.2%高位,比高中畢業生的3.1%,和高級文憑的3.4%還要高。教育自古以來是脫貧之路,但由於高學歷的勞力供應過盛,高學歷已不再是高收入的保證,反而造成專業失業的噩夢。

出路成疑 報副學士人數急跌

副學士制度的漏洞與媒體報道屢出不鮮,教學質素,授學理念,畢業出路成疑。不論教學理念和質素,還是談辦學目標,制度十分不健全。其一,不少辦學團體是註冊公司,宣傳方式如贈送品,反映其辦學目標是賺取盈利,與社會提供教育為了提高市民素養和競爭力有所出入。其二,報讀自資副學士人數遠超大學聯招學額,可見辦學團體推出無數學位,並非如2000年施政報告般輔助八大院校課程之用,已經成為一個獨立市場。

報讀副學士的人數於近三學年快速回落,兩年內急跌一萬人。制度推行15年之久,構思之際是一個短期措施,為未能被八大院校取錄的學生銜接中學和大學教育。如今副學士升讀八大院校正規課程成功率倍受質疑,又沒有提升學生的就業前景,對於每年繳交高昂學費的學生來說,和高風險賭注並無二樣。

改革副學士 從職場需求入手

觀乎現況,筆者認為正好反思副學士課程的運作模式和前景。2013年,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提出成立統一管理團體規管各辦學團體的副學士課程。可是,這個提議久而未能成形,不了了之。

監督團體可以對課程內容和資源分配作出檢測,亦方便調查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情況及作出回應,對內提升教育質素,對外提升學位認可。可是成立規管團體並不能解決問題。學生修讀副學士的出發點是為未來着想,希望投身職場時薪金有一定水平,養家維生。辦學團體不斷推出文科課程而少見理工科目,因為前者對課程資源配套的需求均比理科要低,辦學成本也相應較廉。

筆者認為解決方法是提升教學質素,確保畢業生的可塑、可僱性,畢竟大專教育某程度上是職場訓練。根據致同會計師事務所2013的研究和《經濟日報》早前報道,香港僱主均認為年輕人待人接物等軟技能有待改善,反映大專教育和職場需求有所出入。

觀乎副學士課程學生對就業的憂慮,筆者認為最佳的改革方案為調配公帑,從職場的需求方(僱主)入手。政府可以資助有信譽的企業和跨國公司,如國泰航空、滙豐銀行、港鐵等合作成立大專學府,其中課程根據該公司的行業而擬,着重實在技能的傳授。學生修讀以後不一定會受辦學公司聘用,但一定會學到合乎行業標準的技能和專業知識。

大企業辦學 符行業技能需要

筆者認為大商業機構比學界的優勢有二:其一,課程由有信譽的大公司擬定,目的是培育出可以為公司貢獻的人才;因此,課程內容除了合乎現時市場需要,也會考慮到德育的重要性。

其二,大集團承辦教育項目可以提升其社會責任的形象,就如恒生商學院創辦之時希望提攜基層學生投入金融界一樣,某程度上會考慮學生的需要和教學質素,確保公司聲譽不會受損。

一個良好的大專教育制度應當發掘社會潛能,將學生的夢想化為實際的能力,政府應當檢討並重整副學士制度,幫助下一代的年輕人提高競爭力。

現時大專教育和職場需求有所出入,故要提升教學質素,最佳方法是從職場需求入手。(資料圖片)

撰文 : 莊太量 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南京大學思源講座教授
馬沅鈞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初級研究助理(榮譽)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