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虎媽煉成好媽媽 最輸不起的是親情
▲ 張韻儀與一對 15 歲及 8 歲的兒子。她謂修讀家長教育教她能用較抽離的角色,陪伴孩子。(陳智良攝)
擁有碩士、學士共4個學位的張韻儀,曾因現年15歲的大仔James小學時情緒失控,因而反思母職。她坦言學歷愈高反愈盲目,近年因修讀家長教育,回歸簡單育兒理念,學習聆聽與尊重。「學歷高卻叫我自滿和輸不起,但其實最輸不起的是親情!」
張韻儀現為前香港教育學院滙豐幼兒發展中心家長教師會家長中心召集人,她自言幼承庭訓,媽媽對她期望高,常說讀書永遠讀不完,玩是浪費時間,令她視持續學習為人生目標。「童年生活只有讀書,小學時想學琴,但媽咪說沒必要。僅有娛樂是看《芝麻街》,也是為學好英文……我最美好的回憶是幫公仔扮靚。」
她在加拿大讀大學,先讀遺傳工程,後修讀市場學、傳理,其後回港工作。「那時我永遠着行政套裝、穿高跟鞋,行路發出有節拍的響聲,很有氣勢。媽咪因我去留學,全家也移民,故出來工作後我才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她笑言母親對自己影響極深,例如小時候沒上補習社,媽媽會自己出試題教她,她教大仔時也買了很多練習。「James小學派到著名官津小學,入了精英班,但成績常不達標,加上性格內向,令他沒朋友。我又天天特訓他,最終令他壓力大到發噩夢,看到功課會哭……那時我是會體罰兒子!」
大仔曾情緒失控
James去年寫過一篇關於考試的故事:「我拿着72分的中文科成績,飯吃不下,玩具不想再玩,腦中只不斷在想着,如何向媽媽解釋我的分數,才不致罵得那麼慘……看了一看在桌子上那長長的尺,身體不停顫抖。」張韻儀歎謂,當年不知自己原來很可怕。回想當虎媽日子,她感到自己非常盲目。
「除非有人提醒,或媽媽能自我覺悟過來……我當年是鐵石心腸,視囝囝學業是最大件事,情緒問題可以先放下,之後再處理。」
她謂有一次兒子被自己迫瘋了,一向乖巧的他竟然撕爛母子合照。「那一刻我才醒過來!」而令她改變的轉捩點,是10年前夭折的雙胞胎。「她們在我肚內一向很好,出生前兩個月夭折,開始時我表面沒事,有人安慰我反而感到不安,會回應:I am ok……但心底明白世上有些事你不可控制!」
同期她開始進修家長教育,第一課便遇上創傷和釋放。「終於崩潰!原來我是會喊的!懂何謂難受和離別。」雙胞胎離逝加上大仔情緒失控,令她思考:人生是否有其他可能性。「沉澱後,決定為James(當年小五)轉校,有一年時間我完全放手,大家保持距離,關係開始破冰;同時繼續進修家長教育碩士,慢慢重新找到母親定位。」
未想過自己需要
James跟媽媽現在很老友,他今年選科想修讀英國文學,媽媽反建議他讀體育。「體育功課很刺激,學生喪跑回來馬上寫5,000字,想起已夠開心!但他如何選我都支持。」修讀家長教育後教她慢慢學懂聆聽,能用較抽離的角色陪伴孩子。「以前只得我講,他們聽,現在聽他們講,彼此很尊重大家的空間。」
去年她重新找回興趣,學習彈琴。「以前讀書為阿媽,今天我學琴,是為自己,一節彈足30次,也不覺自己有天份,但好開心,因為我不用為分數去做。」張韻儀謂幸好James並非傳統尖子,否則只會不斷被她倒模,失去自我。
「我的人生是現在開始過,我常寄語其他媽媽:不要只為子女而活,多想下自己需要。我的學位一點也幫不了我做好媽媽角色,也不能令我找到自我價值,因為即使完成多少學位,也總會有人比你好。故最終我領悟:媽媽能幫小朋友找到自己特質,才是對他們最好。」
▲ 她是人生長勝組成員,但回想起來,因童年沒遊戲、沒有機會自主,並不算開心。(陳智良攝)
▲ 細佬出生那年,她與哥哥關係也開始破冰,漸入佳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今天她重拾兒時夢想:學琴,也會跟孩子夾歌。(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 8 歲的 Robert 視哥哥為偶像。(陳智良攝)
撰文 : 胡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