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帶孩子體會玩具傳奇
▲ 10 歲的 Ethan 欣賞設計精緻的玩具車,他謂是第一次聽到西瓜波和七巧板,也少見到紙製玩具。(黃建輝攝)
香港如何成為玩具之都?今天已成為父母的家長,在孩子時玩的是甚麼玩具?「香港玩具傳奇」展覽透過2,000件港製及年代久遠的經典玩具,訴說香港玩具典故。
親子們除了可欣賞各類展品,也可在遊樂區體驗不同功能的玩具,領略動手玩樂趣。
展覽中會透過不同種類的玩具,帶出歷史軌迹和潮流變化,該館助理館長劉思詠指出,六、七十年代香港有不少家庭都參與過玩具工業,有份締造世界玩具之都的進程。「香港人是為世界各地孩子生產玩具,但我們卻主要玩來路的玩具,而戰後一般家庭都買不起入口玩具,故人們傾向自己創作。」她謂玩具展特設自製玩具區,放有不少舊日童玩,也是集體回憶。「最經典應是紙摺的青蛙、用汽水蓋製作的風火輪,玩法都是小朋友構想。」入口處的玩樂區,放滿不同功能玩意。「希望小朋友放下電玩去創作,經驗到手作玩具之樂趣。」
香港是玩具之都,她笑謂玩具界曾出現不少風雲人物,在展覽中會展示他們的故事。當中椰菜娃娃是由香港製造,便不是有太多人知道。「當年用了很得意的領養概念,引起全球搶購熱潮。」數最珍貴洋娃娃,她謂是Gina的娃娃。「公仔藍本是出自當年一套50年代的德國漫畫,卻先後在東西方世界中作出變奏,當中有演變成一代經典玩具,而東方版娃娃已停產,展品是由當年發現她的其中一位玩具工業家借出,故很珍貴。」
自創摺紙小玩意
展覽邀請了不少愛好者借出珍品,包括收藏家劉健雄的20件中國玩具,他謂有一具當年上海永安公司出的木製彈珠機,可惜體積太大,沒法展示。劉健雄謂昔日的中國玩具很富教育意義,例如可愛的「六面畫」是拼砌成語故事、「雞啄米」可鼓勵孩子練小手指。「昔日很多童玩都是有巧思的小設計,如在紙板上刮數個小洞,讓兒童搖滾放入小鋼珠,設計簡單卻可考驗孩童腦筋。另外,20年代當地出版人會生產木造和紙製的教育玩具,兒童在A4紙上裁出女孩衣飾或整架戰艦,也有用木方移動數字的算術盤,真的很靚。」他謂自製玩具區的紙摺青蛙和東南西北都很地道:「那時已能滿足2至3歲小孩的好奇心,又可練習手眼協調。」
穿西裝的紅豬仔
另一玩具收藏家楊維邦則借出了300件經典玩具,包括椰菜娃娃。他收藏了數百件古老錢罌,更謂紅豬錢罌最富代表性。「六、七十年代塑膠業普及後,紅豬仔在香港最流行。它原是加拿大玩具,本是灰色,後來注入華人意頭文化,變成紅色。只要細心觀察,豬仔上身穿西裝和戴呔,下面穿工人褲,那是60年代流行裝束。」
要數最有感觸的玩具,他謂是曾經擁有的一艘鐵皮煙囱船(現場也有展示)。「那是我媽媽唯一記得的玩具。30年代在中港兩地玩具都是奢侈品,這玩具是我小姨兩、三歲被人拐帶失蹤時,我媽媽目睹經過,她手拿的便是一隻鐵皮玩具,故我媽咪很深刻。」他自己卻最懷念是現場一架用菱角造的車仔。「是10年前一位衙前衞村的80多歲伯伯特意為我造了10架送我,大家對它都有回憶,但應該找不到有人懂造了。」楊笑言自己是跟香港塑膠工業成長,故見過一代代玩具的變化。「香港玩具是入口為主,故戰後人們生活難,很少細路會買玩具,最多只可買到公仔紙或在士多買一兩毛的玩具,故大部分是玩集體遊戲或自製的。」
﹏﹏﹏﹏﹏﹏﹏﹏﹏﹏﹏﹏﹏
「香港玩具傳奇」展覽
主辦:康文署、香港玩具協會及香港玩具廠商會
日期:即日至5月15日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
入場費:$10
▲ 手作玩具區有這火柴盒車仔小玩意。(黃建輝攝)
▲ 楊維邦珍藏的膠綫玩具,是 50 年代的工藝,已非常罕見。(黃建輝攝)
▲ 李太童年擁有過椰菜娃娃,卻不知是香港製造,感到意外。(黃建輝攝)
▲ 劉健雄在展覽中展示了一些富地道及中國色彩的小玩意。如 30 年代國內生產的紙製玩具,呈現了昔日的時裝潮流。
▲ 一位長者借出他 60 年前的德國火車路軌。(黃建輝攝)
▲ 由一套漫畫引伸的 Gina 娃娃,後來發展成了一段傳奇。(黃建輝攝)
撰文 : 胡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