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60%中學生用手機 減面對面溝通
少年手機「陪瞓」 接受輔導慣單字回答
過度沉迷智能手機帶來的反效果愈來愈多。有調查發現,6成中學生認為使用智能手機後,減少與人面對面溝通,有逾4成認為人際溝通技巧變得生疏。
有輔導機構更指,有青少年可12小時機不離手,甚至不吃不喝要手機「陪瞓」,至接受輔導時只習慣以單字回答。
忘帶或無電 逾半忐忑不開心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賽馬會麗城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去年底訪問了945名荃灣區中三、中四學生;近9成學生認為智能手機是必需品。
有65%受訪學生每半小時會查看手機一次,有4成更每10分鐘就要查看一次;逾6成受訪學生,認為自己有沉迷手機的情況,有過半數會因忘記帶手機或手機無電時,感到不開心、忐忑不安、無安全感,甚至憤怒。
人際溝通技巧 43%指變生疏
受訪學生最常用的是即時通訊軟件,然而有逾6成受訪者表示,使用智能手機後,減少與人通電話及面對面溝通;有43%亦指減少了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令人際溝通技巧變得生疏。
東華三院心瑜軒多重成癮輔導中心主任陳美璐指,智能手機能直接通往網上世界,即時通訊亦夠快,「彈」出通知信息、一來一往會為青少年帶來刺激感,而且可同時與數個人對話,有一種控制感。
此外,手機通訊與電話溝通不同,陳美璐說:「在電話有無形壓力,不可以不回應,突然無聲,對方亦會查問,但手機可以選擇不回覆」,即使回覆亦可用單字、短句,甚至符號取代冗長答案。
久而久之青少年與現實脫節,不懂交流、控制情緒、處事或解難,手機不能滿足者亦會返回電腦世界,有個案甚至失去自我照顧能力,不上學、不食飯、不理自己生病、手機要「同床共枕」,「甚至唔飲水,以免要去洗手間,減少與電腦、手機『相處』。」
陳美璐指,求助者往往是家長,「出事」的青少年集中在12至14歲,然而初次接觸他們時,社工亦免不了要透過社交網站或通訊程式與他們溝通、建立互信,經一段時間,再面見輔導,並要透過唱歌、跳舞、畫畫讓他們習慣與人接觸、表達自己,「但即使輔導時,他們亦會機不離手」。
▲ 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機之餘,亦需多與人面對面溝通,以免人際溝通技巧變得生疏。(資料圖片)
撰文 : 杜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