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書屋 退休夫婦的共享田園夢

副刊版 2017/05/18

分享:

分享:

比比書屋開業一年多,位於錦田農地之上,由退休夫婦蔡文元和李秀麗(Teresa)經營。(車耀開攝)

比比書屋位於錦田一片翠綠農田之上,由一對「50後」退休夫婦創立。

老闆娘李秀麗(Teresa)以其寵物狗「比比」命名書屋,起初背後沒甚麼大道理,慢慢地卻將「畀」(即給予,與「比」同音)字的真諦實踐起來,鼓勵來者分享資源和知識。

她說:「如果做人得個『攞』字,你不會珍惜。相反,有機會與人分享好東西,我覺得這是種人生樂趣。」

根據 Teresa 的指示,我和攝影師在大江埔村村公所下車,左拐右拐,尋覓了好一陣子,才抵達比比書屋。途中經過了一間寫着「內有惡犬」的屋、一個頗大的植物棚架、一個小魚池、一家六口的黑羊群,還有延綿的鄉郊田地,才來到這個號稱為「最遙遠菜田下的小書屋」。

Teresa 和丈夫蔡文元退休前皆為註冊社工,前者已退休 10 年。那時她還未有開書店的念頭,但就培養了不少興趣,如紮染、製作手工皂和再造紙等等,「那時我組織了川歷樂活協會,雲集了喜歡做環保手作的志同道合,當裝備自己。」直至約年半前,丈夫也真正退下來,才醞釀大計。

Teresa 說:「一路走來,原來已經建立了那麼多,到老公都退休時,我們始看長遠一點。我們不是那種喜歡不斷旅行的人,就算常常去玩,也會想,玩完又點呢!有一件實事要你去努力,才會有目標,有責任感。」從事長者服務 20 多年的蔡文元也十分了解,自主的生活始於退休後,「我做了長者服務這麼久,所以明白退休生活可以很悠長,故希望自己退休後,不會出現真空的狀態。」

與客人同桌吃飯

因緣際會之下,蔡文元巧遇現時的農主,二人閒聊時發現,原來大家曾居於錦田,「農主是第一代有機農夫,10 年前已在這裏(書屋現址)搞生產型農場,種植有機菜。」但後來熬不下去,農地便丟空了。農主得知他想學習耕種,又想開設書屋後,竟答應讓他們使用農地,且不收租金,「入到來,便覺得這裏好適合。原本這間屋有點破爛,用來存放谷物和鋤頭,隔離從前是豬欄。他不收租,讓我幫他打理這裏。」蔡文元說。

農主擁有一顆分享的心,而這是會傳染的,蔡氏夫婦也以同樣態度對待專誠來書屋的人。書屋只開放周五和周六兩天,每逢周五晚上,都為客人預備了家常便飯,蔡文元說:「有人星期五專誠入來,這裏又那麼遠,周圍都沒食肆,所以只要打電話來,我們吃甚麼,客人便吃甚麼。曾有次試過十多人打邊爐,我鍾意多些人氣,可以有講有笑。」在他眼中,這彷彿真的是「多個人多雙筷」般簡單。

書屋開業至今一年多,客人愈來愈多,看書的地方也延伸至室外。書種也由最初只有童書,增加至現在有約 50 個主題。蔡文元解釋:「這是間主題書屋,我們喜歡的主題,便會入多點書。當然也要與時並進,受歡迎的新書我們也有。不過有幾個主題,恐怕我們入的書是全港最多的,包括種豆、豆腐製作、紮染和耕種。」有部分書籍是從台灣和日本的書店搜羅。

書屋猶如母體

這裏還有一個繪本專區,選書都是台灣高雄小樹之家繪本咖啡館推薦。開張之時,書屋邀請了小樹之家的代表來講故事,十分支持兒童閱讀,「我們也與地區團體合作,捐書出去,因為想推廣多一點小朋友閱讀。」蔡文元說。

書屋還收二手書,客人可以書換菜,「這裏那麼貼近大自然,我們會請客人吃菜,吃沙律。捐書的話,我們會以菜相贈。」此外,這裏也不定期舉辦工作坊和靜觀日(即客人要安靜地看書),Teresa 說:「其實書屋是一個母體,可以將我從前學過的技能放進來。客人來這裏,並不是每一個都喜歡看書,可能有人喜歡飲咖啡、做手作,所以這也是個大家來分享知識的地方。」例如紮染、藍曬和焗瓷(一種傳統的修復瓷器技巧)工作坊,這兒也曾舉辦過。

這麼充實的退休生活,其實並不代表退下來,而是換着另一種方式前進。Teresa 說:「退休前,因為要上班,要去 fulfill 機構的期望,所以是沒甚麼選擇的。當你有選擇,可以決定自己想要行的方向,自然開心些,思維也廣闊些。別人覺得我們是神仙眷侶,我說我們不是神仙,沒這麼誇張,只是活得自由一點,過自己選擇的生活模式。」

﹏﹏﹏﹏﹏﹏﹏﹏﹏﹏﹏﹏﹏

比比書屋

開放時間:星期五2pm-10pm、星期六10am-6pm

地址:新界錦田大江埔村67號

Facebook專頁:beibeibookhouse2016

印有比比書屋包裝的普洱茶餅。(車耀開攝)

書屋位於雞公嶺下,所以這裏也有不少雞公器物發售。(車耀開攝)

20人的義工團隊,在書屋的三面牆上畫上這裏不同時分的景致,圖為縮小版。(車耀開攝)

書屋門外,一片綠色的植物。(車耀開攝)

書屋設有繪本專區,選書由高雄小樹之家繪本咖啡館推薦。(車耀開攝)

愈來愈多人慕名而來,閱讀範圍亦延伸至室外。(車耀開攝)

撰文 : 周倩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