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學券走對路 須防人才與市場錯配
自97年以來,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倡導增加自資院校以提供本港中學生升學之路。自此,自資院校就不斷增長,由在90年代約有4所私立院校增至現今10多所,加上8所資助院校附屬或連繫提供自資學士及副學士的升學機會,的確滿足了不少新生學子完成大學升學夢想。
但圓夢之餘,不少家庭或學生都要借貸上學,升讀私立及自資院校的學生不少成了「債仔」。港府統計數字顯示在2016/17年度免入息審查貸款年平均金額超過5萬,該年度獲發免息審查貸款的學生人數超過3萬人。預計這些學生在四年完成大學學業後,負債可高達20萬元。加上近年大學畢業生在就業薪酬上升水平偏低,造成了不少畢業多年的學生仍未還清「學債」。
雖圓大學夢 畢業薪低變債仔
有研究顯示青年就業呈下跌,薪金受壓現象明顯。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以2015年女性收入而言,15至19歲和20至29歲組別的就業收入分別為3,200元及11,700元,前者較2011年的6,000元,減少達2,800元;後者與2011年相比升2,900元。男性方面,同期15至19歲和20至29歲組別的就業收入分別為5,500元及13,000元,前者相較2011年6,000元下跌了500元,後者比2011年上升了3,000元。
此外,據大學聯校就業資料庫顯示,2016/17年度的大學畢業生與2015/16相比,其起薪點為10,000至14,000元,上升百分之二,可見增幅甚低,扣除每年通脹以及不斷上升的房價,讓不少大學生對未來感到徬徨。
新任特首建議為文憑試獲「3322」成績學生提供每年3萬元資助,以學券形式津貼學生升讀學士課程,又建議每年資助5,000元給內地升讀學士的學生,預計共約3.9萬名學生受惠。學券助學的方向正確,此舉可即時減輕不少家庭攻讀大學的負擔,並有助減低自資與資助大學生群享用公共資源的差異,某程度上處理不斷惡化的教育不公現象。
系統審視課程 切合社會需要
但有關學券助學對未來直資院校在課程設置,以及質素水平的提升有重大意義。當前市場上出現不同類型的學士學位課程,當自資院校得到政府學券支持下,學界應思考如何檢視各院校辦學獨特之處,以個別院校的長處來規劃切合未來本港,以及大灣區社會及經濟發展所需人才,進行有系統的審視。
而在教學及研究水平上,各大自資院校亦必須有所提升,使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能切合本港及周邊地區發展所需。多元化的課程設計及針對就業市場需要的專業學位的設置是相當重要。
根據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經驗,不少歐洲及亞洲地區,當其不斷發展及擴張高等教育就學機會時,勞動力市場與教育人才配置往往會出現錯配(skill mismatch),抑或大學畢業生未能在勞動市場找到「合乎期望」的工作,甚或畢業變成失業,催生了不少社會問題及至動盪。
發達國大專生畢業變失業 須警惕
英國UCL教育學院Francis Green教授在牛津經濟評鑑近著中指出,OECD國家不斷擴張大學教育而產生大學生失業及就業不足現象,引起廣泛關注。縱使香港當前大學擴張未出現上述問題,但在政府推動中學生圓大學夢之同時,亦應盡早管控家長及學生對未來就業的期望。
政府必須鼓勵大學各自多元發展,各展所長,創造不同課程及專業以配合本港及鄰近區域的發展,不要一窩蜂從事相近類似的學科發展。此外,在發展有關教育及培訓課程時,要各自資院校進行角色定位(role differentiation),不要在學科上互相重疊,並要使學術水平不斷提升,才能達致培養適切社會發展的人才需要。
▲ 政府必須鼓勵大學各自多元發展,各展所長,創造不同課程及專業,以配合本港及鄰近區域的發展,勿一窩蜂從事相近類似的學科發展。(資料圖片)
撰文 : 莫家豪 嶺南大學林文贊比較政策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