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統計專家 眼底掃描預警危疾

坦言學者主導技術應用 造福社會

行政人員版 2018/03/02

分享:

分享: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徐仲鍈(Benny)是生物統計學的專家,2015年趁「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的機會,成立公司,將視網膜圖像分析技術商業化,以辨認中風等疾病的高風險人士。

他受訪時指出,學者雖可在發表研究成果後,將技術轉交商業機構發展,但商界不一定能發揮研究的價值,由學者透過創業,主導技術應用方向,對社會大眾或更有益處。

幾年前,Benny的學生發現,眼底血管狀況可以反映中風風險,透過眼底照片做檢查快捷、便宜兼無輻射,不會遜於傳統檢查方法。

辨認中風風險 推動改善習慣

他們的團隊以幾年時間推進研究,加上雲端技術日漸成熟,令遙距分析變得可行,以機器學習方法令人工智能(AI)辨認出中風風險程度,毋須經人手。現在,拍攝眼底影像,傳送至雲端做分析,得出結果,需時僅十數分鐘。他認為,研究可讓人們發現自己的健康風險,從而改善生活習慣。

Benny指出,學術界一直都有將研究技術專利售予商業機構,學者就專心繼續研究。上述的檢測技術,他已於2014年成功獲批美國專利,當時也曾就發展方向苦苦思量,「商界有更多考慮,未必懂得欣賞這種推廣健康的發現,並將它的價值發揮出來。」最終他趁申請政府資金的機會挑戰難度,成立「康訊生物分析」。「政府與大學的資金有限,幸好中大與科技園有合作,成功進駐園內。」

開了公司後,就要自行尋找收益。Benny坦言,最初對怎樣去推廣技術,幾乎沒有方向。「視光師已有充足的儀器,看似是很自然的合作對象。」康訊找來一些視光師成為合作夥伴,但他後來發現,這並非最合適者,因檢測中風服務與視光師的生意關連較少。反而,有些社區機構以至體檢中心,本身未必有眼底攝影器材,但卻願意負擔添置儀器的支出。另有客戶是健康食品公司,「他們會將檢測服務當是服務的一部分,從而推廣自家產品。」

去年營收近7位數 毋須靠資助

他透露,已為約8千人檢查中風風險,機構商戶的數目亦持續增加,公司現有團隊少於5人,去年已達收支平衡,營收接近7位數字:「不再需要依靠資助生存。」

在技術層面亦有新發展,包括研發以手機取代驗眼機去拍攝眼底照片,但手機鏡頭未夠成熟,如能成功,可應用於偏遠地區的醫療檢查。類似的視網膜分析原理亦可運用在辨認認知障礙、糖尿病、腎病等疾病,市場潛力大。未來亦希望與保險業合作,皆因這項檢查有助保險公司更了解投保者健康情況;若投保者多留意自己健康,亦可望減少索償。

Benny亦指出,學者從事科研,也希望為社會出力,但研究、教務繁忙下並不容易,幸近年政府與校方政策逐漸減少對學者經營生意的規限,他認為可鼓勵更多有心的學界人士跳出象牙塔。「要向他們表達,出來創業也不一定是為了財富,是可以為社會帶來直接貢獻,才可吸引到更多有才能的學者參與創業。」

康訊生物分析公司總監徐仲鍈(Benny),於中大任教生物統計學,他希望推廣研究成果,為公眾提供簡單方法,去認識自己的健康風險。(陳偉能攝)

透過視光師配備的驗眼設備,應用康訊的雲端分析,大約10分鐘已可辨認測試者的中風風險,預計日後用手機鏡頭拍攝,冀可適用於遙遠地區的醫療用途。(陳偉能攝)

透過視光師配備的驗眼設備,應用康訊的雲端分析,大約10分鐘已可辨認測試者的中風風險,預計日後用手機鏡頭拍攝,冀可適用於遙遠地區的醫療用途。(陳偉能攝)

撰文 : 周俊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