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心臟病-防範身體計時炸彈

特約 00:00 2018/06/13

分享:

分享:

心臟病是各類與心臟有關疾病的統稱,也是繼癌症和肺炎後的香港第三號致命疾病。一定程度上,心臟病可算是都市人的隱形計時炸彈,假如心臟的任何一部份出現運作不正常、栓塞、損傷甚至壞死,便會引致心臟病發。衛生署的資料顯示,2016年本港共有6,201人死於心臟病,而其中以冠心病的致命率最高,達4,032人,佔心臟病死亡總人數約三分之二。

「三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提到冠心病作為致命疾病,其成因除了先天性或家族病史外,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糖尿病,以及肥胖、缺乏運動、面對慢性壓力、有吸煙習慣等人士,患冠心病的機會亦較高。另外,性別與外在環境對心血管健康也有影響;譬如,女性在停經前冠心病病發率較低,但停經後由於身體脂肪比例、膽固醇水平和雌激素水平的轉變,相關風險則會增加。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報告更指出,空氣污染是患上心臟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關鍵風險因素。

縱然心臟病如此「高危」,但潛在的心血管疾病未必有明顯病徵,很多人在出現心絞痛或突發性心肌梗塞後才知道自己罹患心臟病。因此,假如持續有胸口痛、心律紊亂、暈眩、出汗、噁心以及四肢無力等徵狀,可能是心臟病發前的警號,切勿掉以輕心,應該盡快求醫。

病者手術及醫療開支龐大

現代醫學昌明,提高了心臟病發的存活率,但患者亦不應忽視相關的醫療開支和手術費用。例如,在本港的私家醫院進行冠狀動脈支架置入手術(俗稱通波仔)的費用約由15至30萬港元不等,手術後亦有可能需要持續的治療和監測。冠心病患者更需要長期服用心臟藥物,令他們負擔長遠的藥物費用開支。

要避免以上情況發生,其一是防止自己成為高危一族。我們可以從生活習慣入手,包括定期運動以增強心肺功能及保持正常體重,戒除吸煙習慣,奉行低脂、低膽固醇和低鹽的飲食等等,均有助減低患病風險。年滿40歲的人士更應定期進行心臟檢查,例如進行動態心電圖或心臟血管掃描,以及早發現潛在病症。

註: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就個別情況請諮詢醫療界專業人士。

(資料由客戶提供)

保誠保險有限公司醫務總監邱家騏醫生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