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棄養寵物問題 可借鏡外國

評論 2018/07/03

分享:

分享:

香港每年有數千隻流浪動物安樂死,有關做法一直惹來非議,澳洲部分地區近日則立法要求寵物店只可售賣流浪寵物,又能否減少流浪動物數量?

澳洲新例 禁售養殖寵物

澳洲維多利亞州本月起實施新法例,禁止寵物店在店內或網上售賣養殖場繁育寵物,只可售賣來自動物收容所的流浪貓狗。類似措施早有見於美國多個州分如加州及紐約,馬里蘭州今年4月也實施相關禁令,打擊所謂「寵物工場」(puppy mill)。

寵物工場因常被揭發環境惡劣、強迫母狗生育等,屢被指控虐畜,但此類場所更是流浪犬的一大來源,善待動物組織表示寵物工場極少控制生育,一旦場地因執法、經濟或其他緣故不能繼續運營,附近的寵物收容所便會迎來一波棄養潮。此外,寵物工場為保持純種犬外貌滿足市場需求,往往允許狗隻近親繁殖,再加上缺乏照顧等因素,令不少狗隻健康及性格欠佳,更增加棄養率。

只允許市面出售來自動物收容機構的流浪貓狗,勢必減少準飼主的選項,難免遭到反對。維多利亞州新法推出,備受質疑,當地人青睞的cavoodle混種犬比以往更難買到,有官員擔憂只會導致非法養殖更有市場。

無獨有偶,芝加哥寵物店主Jim Sparks去年也曾聯同當地寵物業界,打官司控訴政府在取締合法養殖場時,未能提供其他合適的寵物來源,更變相強迫市民轉向地下消費。

監管養殖場 倡提高門檻

港府縱未如外國一刀切禁止寵物養殖場營運,今年3月已修訂《公眾衞生(動物及禽鳥)(動物售賣商)規例》,開始監管寵物養殖場,要求取得牌照才可為寵物繁殖。但據非牟利獸醫協會主席麥志豪,新政策降低養殖門檻,更多人可取得牌照成為合法養殖者,恐造就更多「住家狗場」,後果不堪設想,強調應提高門檻。

本港流浪動物之所以多至每年需要有數千隻安樂死,其實與飼主態度密不可分。香港愛護動物協會表示,人們棄養寵物原因多因飼養前缺乏長遠考慮,例如搬屋時未考慮到新居屋苑是否容許飼養。因潮流及新奇養寵物更不要得,愛協統計稱上次2006年的狗年新春後,狗隻的棄養數字比往年多3倍。

棄養不但對寵物不負責任,更為社區添麻煩,外國已立法嚴懲棄養者,例如新加坡去年判一名棄養狗隻的女士罰款4,000新加坡元及終生不得再養狗,已比最高刑罰1萬新加坡元及判監12個月算輕。德國除了向棄養者罰款2.5萬歐元,更要求狗主帶同狗隻接受為期3個月的訓練課程,包括讓狗隻服從主人命令、對外界聲音敏感度降低,以及如何與他人相處。

養寵物絕非兒戲,當中牽涉大量精力及財力,飼主養寵物前務必考慮能否付出愛心及耐心,更應率先考慮領養流浪貓狗。

香港每年有數千隻流浪動物安樂死,飼主飼養前缺乏長遠考慮是原因之一。 (資料圖片)

撰文 : 沈帥青

欄名 : 港是港非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