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節約用水抗氣候變化 港3方面着手
今年5月香港經歷破紀錄的酷熱天氣,令公眾關注本港的水源穩定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今年1月至6月25日期間,本港錄得約632毫米雨量,只有同期平均正常雨量6成左右,甚至有指可能要像1963年旱災時那樣實施制水。
是時候重新審議香港的水資源管理政策,且應以節約用水為要務。獨立公共政策智庫思匯與環保研究組織ADM Capital Foundation去年5月發表的《水沛蜃樓:關注香港水資源安全、推動區域水資源共享》報告,首次提出這個議題。
香港70%至80%的食水來自東江,而深圳、廣州、東莞等下游城市同樣依賴東江水源。在珠三角地區經過數十年來的工業和都市發展後,東江現時供應包括本港740萬人在內逾4,000萬人所需的食水,作為區內的主要水源,實在百上加斤。
加水費 推動用戶減耗水
香港現在或許享有大量食水供應,但本地淡水資源實為有限。目前,相關的討論主要聚焦於香港本年度向廣東省支付48億港元購買東江水。根據水務署資料,按《東深協議》規定東江水每年加價0.3%計算,香港由現時至2020年將需向廣東省支付逾144億港元。
盡管購水開支不斷上升,獲香港政府補貼的家居水費——即所有用戶每月支付的水費——卻自1995年以來從未改變。相比發達國家及城市,特別是紐約、倫敦、東京以至北京等地,本港水費處於甚低水平。
水費低廉令香港的用戶沒有節制用水的動力,總用水量自1990年起節節上升。由於水費未曾增加,普遍用戶沒有珍惜資源和節制的觀念,以致香港的家居人均耗水量較全球平均高21%。
供水網絡殘舊導致漏水是耗水量上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估計全港約三分一淡水是因政府供水系統漏水、私人水管滲漏和非法盜水而浪費掉,流失量幾乎相當於本港各水塘的總儲水量。
完善供水網絡 減少水管滲漏
香港的整體食水流失率由2010年的26.5%上升至2015年的32.5%,遠高於其他發達城市——東京已成功將流失率由1955年的20%減少至2010年的2.7%。如果香港能將流失率減至5%,所省的淡水已足夠供應200萬名市民一年所需,並可減省水費開支達5.3億港元。
盡管政府供水系統的食水流失率已由2010年的20%降至2015年的15%,私人水管的流失率卻在同期由2.5%升至14%。換言之,即使水務署成功達標,能在2030年前將政府供水系統流失率降至10%以下,各方仍需繼續努力節流。
公開用水數據 識別用水大戶
解決過度用水的其中一個重大障礙是用水數據並不公開透明,發展局並無編制按地區劃分的用水統計數據。另一方面,不受香港聯合交易所披露守則約束的公司亦毋須公開用水數據。政府應該制定政策要求公開有關資料,以便識別用水大戶,畢竟問責性須以透明度為前提。
為確保未來供水無憂,香港有需要如珠三角的其他城市一樣,加強水資源管理政策,以應對都市和環境的急遽變化,因為內地同樣在努力解決水源短缺和供應問題。
全球水源中只有2%是淡水,因此香港必須更積極保障彌足珍貴的水資源,特別是當全球各地都為氣候轉變作出應對之際,此舉已是刻不容緩。
▲ 本港淡水資源實在有限,7至8成食水主要來自東江水,故必須更積極保障彌足珍貴的水資源。(資料圖片)
撰文 : 歐陽杞浚 思匯政策研究所主席
欄名 : GREEN FORUM
機構 : 思匯政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