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貿戰升溫 大豆成代理戰場
自中美貿易爭端開展以來,大豆近來屢屢見報。這兩個龐大超級經濟體抬高關稅,把美國大豆的價格壓到了近10年來的低點,為生產者和進口商都帶來不少難題。
從多方面看來,大豆都是當前貿易爭端最佳的替代指標:美國是全球大豆最大的生產國,而中國是最大的消費國:大豆的終端用途廣泛,可製成豆腐、生物燃料、工業潤滑油等,但豆粕絕對是最主要的商業用途,佔大豆經濟價值的三分之二;豆粕佔全球粕類產量的60%,主要用作動物飼料,大部分消費都集中於中國。大豆經濟價值的另外三分之一來自大豆油,其為世界第二大植物油,重要性僅次於棕櫚油。
巴西產量勢超美 成世界第一
一直以來,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產國,也是全球供應的主力,產量佔全球三分之一,巴西緊隨其後,兩國主導了全球產量。阿根廷排第三,但產量僅佔11%。2018/19產季,巴西大豆產量預期為1.205億噸,將超過美國(1.173億噸),從此躍居世界第一。盡管如此,美國在全球供應中仍佔一重要席位。
在需求方面,中國絕對是大豆最大的進口國,2016/17年度就買入全球大豆出口量的60%。歐盟、墨西哥、日本、台灣、泰國和印尼也是重要的消費市場,但他們對大豆的需求與中國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總括而言,大豆市場高度集中,由兩大供應國和一大消費國主導。
多年以來,大豆產品用途增加、消耗量增長,均推高了大豆需求,支持價格的穩健。過去15年,全球豆粕和豆油消費一直以每年5至6%的速度穩定增長。中國是這增長背後最大的動力。美國農業部預計,到2021年,中國對大豆的進口額將達1.1億噸。其他亞洲國家也有貢獻,他們的經濟發展、人口增長,以及飲食中肉類比重上升,都是大豆產品消耗量增加的原因。
需求增長只是導致價格波動的一個因素。其他因素包括:大豆生產集中於少數生產國、天氣原因,每個播種季節農民選擇種甚麼作物也是難以預測。由於存在這些變數,美國農業部每次發布的世界農業供需報告,通常也會對價格產生較大影響。
中國加大豆關稅 美須另覓市場
當前政治局勢令大豆價格帶來了新的波動,這也屬意料之內。2018年4月,中國威脅將對美國進口大豆加徵25%的關稅,以此回應美國對中國商品已徵收和計劃徵收的關稅,從此大豆價格開始下行。
7月6日,在美國正式宣布對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品徵收25%關稅後幾個小時,大豆關稅便正式生效,大豆價格也進一步下滑。這項關稅已經影響了進出口格局,中國增加了從其他國家(例如巴西)的進口,美國大豆生產商也不得不另覓市場。
展望後市,很難說當前的爭端會否、或者甚麼時候能夠解決,兩國近期還宣布計劃進一步加徵關稅。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已經發出警告:美國加徵關稅的許多中國進口品,都屬於美國企業在國內裝配使用的零件,也就是說這些關稅會損害美國企業利益、抬高國內消費品價格。除非當前局勢得以解決,否則價格仍會持續波動。
美國大豆價格已受關稅重創,4月至今已下滑20%,跌至近10年來的低位。大豆頹勢似乎難以逆轉,因為中國已經警告:大豆價格如果(因關稅成本)上漲,將會打壓需求,並使農戶轉用其他替代飼料產品。美國政府也預計,中國採購量將從2018/19季的3,290萬噸,減至680萬噸。因此,季末庫存預期將創下歷史新高,而這對美國大豆價格意味着有更大的下行壓力。
美國大豆價格低迷,使得美國向歐洲、中東、北非等非傳統市場的出口量增加。巴西也在購買美國大豆供國內消費。此外,美國國內的大豆銷售和壓榨也達到歷史新高。但這些都不足以彌補對華出口驟跌所帶來的影響。
衍生品市場 助管理價格風險
投資者和對冲者均可在一些期貨交易所,通過交易大豆期貨管理他們面對的價格風險。同時還可以通過一系列大豆相關衍生品,如大豆油和豆粕合約,間接進行大豆交易,從而以更多方式在價格波動中獲利或對冲風險。2017/18季大豆總產量為120億蒲式耳,來自衍生品交易所交易的成交量就高達產量的20多倍,這反映大豆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都非常理想。
普渡大學/芝商所農業經濟晴雨表顯示,生產商預計大豆期貨2018年11月合約價格到秋季可能跌破8美元/蒲式耳。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如今尚無緩和迹象,因此大豆衍生品、其他大豆相關產品的投資者和交易者,都有機會在衍生品市場管理價格風險,或從風險中獲利。
▲ 中國對美國進口大豆加徵關稅,影響了進出口格局,美國大豆生產商需另覓市場。圖為伊利諾州的大豆農田。 (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Nelson Low 芝商所亞太區大宗商品部執行總監
欄名 : 中美博弈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