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吸引港人到大灣區 「着數」須先行
這邊廂,我們時有聽聞,年輕人被批評目光短淺,太過介意眼前工資、物質利益上的差異,不願意接受內地較低的僱傭條件,結果白白放過了很多到內地闖一番事業的機會。
那邊廂,中年人士對國家要求個人收入全球徵稅的安排,頗有意見,認為北京應給港人特殊待遇云云,說起話來更是振振有辭。談到切身利益,青年、中年基本上態度一致:他們都在計算。
港人精打細算 講犧牲難有共鳴
坦白說,這不是一個關於對與錯的問題,而是香港人一向都很實際;不顧眼前利益者,是少數,而計算精細的,才是普羅大眾。要鼓動他們投入某種發展,很難只靠講動聽的說話,說甚麼要敢於犧牲,講甚麼集體的好處,而是必須深入群眾,了解他們在考慮甚麼問題,從其切身利益出發,這樣才會事半而功倍。
香港社會長期以來不談甚麼是應該的,甚麼不應該的,更少談大道理,而是講「着數」。有人會覺得這樣很功利、膚淺,但效果卻很實在。只要民眾看到利益所在,自自然然會有所回應,事情就會水到渠成。忽視或輕視民眾所講的「着數」,辦起事來,則事倍而功半。
誰會為更低工資 離鄉別井?
將來發展大灣區,為免流於空談,便必須正視「着數」的問題。空言年輕人要將目光看得遠一點,不要斤斤計較,很難可以推動人力的流動。試問有哪個國家、地方的人,會為了更低的工資而離鄉別井?
人才的流動主要就是決定於「推」或「拉」的因素,如果不是內地動之以利,具備吸引力,則是香港已變得很差,眾人看不到自己的機會與希望,出走以求突破。究竟在未來大灣區的發展中會出現哪些「拉」的因素,不可能憑空想像,而是必須努力經營。
很現實的考慮是,內地大灣區的城市沒有甚麼動機要出錢出力來「拉」動香港人才到區內發展,那麼「拉」力從何而來,或者特區政府真的需要好好想一下。假設「拉」力自然會形成,這想法未免太過天真。
「拉」力須經營 惠港措施出台
同樣,如果沒有實際的好處,也很難想像香港的中、老年人口,會視大灣區為退休生活之選。以前這種中、高齡人口的流動,一是建基於鄉情(告老還鄉),二是決定於市場因素(也就是內地生活水平較低),所以就算沒有甚麼退休、社會、醫療保障,仍可帶動一些人的流動。但將來呢?除非是特別安排的惠港政策,不計成本,也不考慮長貧難顧的問題,否則實在難以想像整個局面可以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要做到這樣,只有中央決定將香港特別行政區永遠界定為例外才可以;不過,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是健康、妥當的做法。
長篇大論,我想說的是將來發展大灣區,其實需要老老實實,從很現實的角度來看問題,不尚空談,不止講大道理。要大多數香港人有反應,不可能不處理有何「着數」的問題。這聽起來很俗、很低層次,但我相信是最有作用。
誰能夠為大灣區劃出它的利益布局,誰就能夠推動區域層面的發展。至於是否太過功利,那已是次要的問題了。
▲ 在未來大灣區的發展中,若沒有實際好處,很難「拉」動香港人才到區內發展。(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呂大樂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