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續踩中國底綫 華抗擊須兇狠

評論 2018/10/06

分享:

分享:

日前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發表了專門攻擊中國的講話,其內容包括批評中國干預美國選舉、不公平貿易政策、盜竊技術、南海行為及對台施壓等多方面,雖然主要是總結近期美方的攻訐論點,沒有很多新意,但以如此高級的領導赤膊上陣,則事非尋常不能輕視。這清楚顯示中美對抗激化已從經貿迅速擴散至其他領域。

事情還需從貿易戰說起。最近美國一如預期出台對華的2,000億美元關稅清單,中國也如期推出600億美元反擊清單,顯示對抗進一步升級。但值得注意的有兩點:

一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明言目前不會與中國談判,因中國未有意對美讓步。其實在2,000億美元清單出台前,據報美國商務部曾希望與中國開展新一輪談判,但為中國所拒。當前確實沒有談判的條件,月前中國曾派副商務部長王受文赴美談判而一無成果,便清楚反映這點。

雙方失信 重啟談判多餘之舉

中國理應為重開談判提出美國先暫停單邊主義關稅政策的條件,由此方可表達美方誠意,而抵銷之前出爾反爾的不可信性。因為在失信下,談判根本是多餘之舉。

另一點是美方並未在中方報復後,如特朗普之前所言,再推關稅措施(他曾說收稅範圍要達到5,000億美元),而中方也未如之前承諾推出質量型反制措施,造成了600億美元對2,000億美元的不對等報復。當然,日後中美會否補出新招尚待觀察,事態發展難於預測。如雙方未再有新招,便表示貿戰升級見頂而形成僵持之局,看誰先被拖垮。

還值得注意者是美墨加三國達成的最新經貿協議,由此取代了之前的北美自貿協定。這事雖不直接涉及中國,但從中仍可得到一些啟示:

美墨加新協定 揭特朗普軟肋

(一)美國讓步很大露了軟肋。這次保留了三國體系和原協定的仲裁機制,均非特朗普原意,他本想廢棄多邊協議而代以雙邊協議。作出讓步顯示特朗普急於求成,而願在原則上退讓,也反映了他已受到了巨大的國內政治壓力,畢竟11月選舉將至。

(二)美國欺善怕惡畏硬踩軟。墨西哥勢弱被美國打得抬不起頭來,接受了雙邊和沒有仲裁的協議,但加拿大硬拼結果爭取得三方及有仲裁的協議,在這些方面救了墨西哥。美國只從加方爭得奶品市場開一扇門,卻給加方汽車入口用不完的免稅額度。墨西哥雖獲得同樣額度,卻要付出巨大代價;因工資限制估計有25%零部件生產要流失。

(三)美國想借新三國協議向中國施壓。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指,達成協議表示三國團結一致反對中國的「不公平」貿易政策;但實情是加墨尋求與美妥協只是為保住利益,而不是為了對抗中國。何況兩國均正與中國洽談自貿協議,經過這番折騰後,也更需要加強與華合作來減低對美依賴。

抗美施壓 華忍讓徒弄巧反拙

從上述情況,中國可得到的啟示顯而易見,對美經貿抗爭必須有兇狠的決戰氣勢,特別要在近期密集發功,忍讓克制只會弄巧反拙。與此同時,又必須十分注意美國正在非經貿領域加強對華施壓,令未來對抗焦點有從經貿領域轉出的可能。

近期形勢顯示美國在軍事、外交及政治等方面遏制中國的意向更強、力度更大、新招更多,正如筆者所預計,全面開展對華新冷戰(本欄7月31日文章《美對華發動新冷戰‧政治打壓續來》)。這可從以下事項證明:

(一)美國為中國向俄軍購制裁解放軍裝備部及負責人。(二)美日軍機聯合在釣魚島附近水域巡航軍演,志在彰顯該區屬美日軍盟覆蓋範圍。(三)美戰機戰艦頻密前往南海維護「航行自由」。(四)美國向最近與台斷交的國家施壓。而國會陸續推出挑戰「一中」底綫的涉台法案。在《台灣旅行法》於3月生效後,參院又提出《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志在促成華府定期對台軍售及派高官訪台。美國亦將推新一輪逾3億美元的對台軍售。(五)美方多番指摘中國干預11月中期選舉。

南海驅逐美艦 華未懼擦槍走火

以上種種包含許多之前未用過的招式,創新度高,但無論新舊招式,都志在壓迫中國並測試反應,如果反應不怎麼樣便再越位多些。中國亦開始有較強硬的回應,一是暫時擱置與美國軍方的接觸,召回正在美國參加研討會的軍官和推遲9月底的北京兩軍對話會。美防長馬蒂斯(Jim Mattis)10月訪華及進行外交安全對話等活動亦被推遲。更為嚴重的是南海差點發生兩軍戰艦相撞事故,美方指因中方艦隻攔截美艦被迫轉向,雙方最近距離只有45碼,可謂擦身而過。當時美艦進入南海島礁12海里範圍,相信中方採取了強硬驅趕措施,顯示了不怕擦槍走火和與美軍衝突的新策略,反映中方的忍讓已到了極限。在這新形勢下,若美國繼續踩中國底綫,必將引發事故並造成嚴重後果。

還須注意,國家主席習近平於9月底視察了東北的79集團軍,強調要練兵備戰提升打贏能力。在這中美對抗激化及朝鮮半島和解進程處於關鍵時刻之際,習近平此舉有何弦外之音?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墨加經貿協定急於求成而願在原則上退讓,也反映了他已受到了巨大的國內政治壓力。(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凌鵾 經濟分析員

欄名 : 中美博弈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