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地刻不容緩 「為下一代選對的路」

評論 2018/10/13

分享:

分享:

特首林鄭月娥周三發表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土地供應繼續是施政的「重中之重」,其中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被某些論者批評為「大白象」,是「亂花公帑」。正如筆者在本欄詳述,這些批評經不起數據的推敲,根本是反對者在基本功課也未做足下的謾罵!

事實上,本周打開報紙就見到:(1)因劏房摩擦導致的雙屍案;(2)醫院急症室有病人需等候14小時才獲醫生診治,令醫生慨歎「香港人,真的不要病,也不要老。」(3)未來5年公營房屋落成量將「斷崖式」下跌,未來4年每年皆不足2萬伙,2022/23年更只有1.3萬伙,只達供應目標2.8萬伙一半!(4)唐樓出現「一劏十」的「奇則」﹗

正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指,土地房屋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水深火熱」地步。當每天都愈來愈多因土地供應乾枯引發的慘事,我們不能再麻木不仁、視若無睹、只顧掃自家門前雪,而要和特首一起「落水」,以救災心態支持所有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

新供應速被吸納 何來大白象?

實情是,香港地產從沒大白象。例如九龍東商廈呎租早期低至5至8元仍無人問津;但自2007年起,高級租戶陸續從傳統商業區移來,空置率便跌至近零水平,平均呎租升至30元以上。我們如今不是建好了才寄望有顧客來光顧,而是顧客早已在門外排個水洩不通,而且長龍只會愈排愈長!亦因此,港珠澳大橋、高鐵、新口岸、三跑等,只會不斷加強我城與區內優質客源的連繫,令香港生意無憂。「多多硬件都唔夠」勢成定局,任何新供應都能在短期內被吸納,任何能補香港燃眉之急的大型發展都應加緊上馬,盡快落成!

正如特首在施政報告所言,世上沒有完美方案。對於造地,社會意見必然分歧,肯定是漫長的爭拗過程,今天只是起點!而且,由覓地到有土地可用的時間漫長,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出事」,要做到議而有決、決而有行,社會便要有持久決心!否則,只要一小撮人也可以千方百計拖延,如司法覆核、或在立法會拉倒,我們還是無地可用!

填海再諮詢 港有幾多個7年?

筆者亦建議,政府應定期公布覓地的進度,特別是監察進度跟目標的落差,持續更新土地需求,讓全社會知道進展如何!特首在電視訪問回應主持「應否再就填海諮詢」的問題時說,在她出任發展局局長時,於2011便已進行過有關諮詢,但7年過去,這些土地供應項目仍是原地踏步,令她不禁問:「香港有幾多個7年?」

過去近20年社會沉溺於空談一些美麗、動人的競選口號,卻鮮見催生一些真正能改善市民生活的政策。政界充斥「為反而反」、雞蛋裏挑骨頭的謾罵風氣,令以往行政主導的策略發展思維,帶給我們新市鎮、「玫瑰園計劃」等成果的有效施政蕩然無存。究竟港人欠的,是愛心?還是同情心?

藉「三個相信」 港必看到希望

特首重申:「香港人依然優秀,拼搏精神無消失,香港仍深受重視,引來不少羨慕眼光,在一帶一路大灣區的機遇下,仍能開拓經濟的新增長點。國家始終是香港的堅強後盾,不僅幫香港抵禦風浪,亦不斷為香港發展提供新力。憑着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國家這『三個相信』,香港一定會看到希望。」對此,筆者深表贊同。筆者想強調,「騎牆」早已不再是選項,「中立」也只是藉口!「You either have to be part of the solution, or you're going to be part of the problem.」若你不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案,那你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這是每個港人都要做的抉擇。眼前的各個危機關乎民族尊嚴、社會公義、以至切身利益,未來香港能否由停滯不前中復興,若港人仍連一根手指不願抬起表態支持,社會只會變成見死不救、見苦不理、麻木不仁,甚麼文明/公民社會都是空談!

特首林鄭月娥重申,香港人依然優秀,拼搏精神無消失,憑着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國家這「三個相信」,香港一定會看到希望。(資料圖片)

撰文 : 林奮強 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