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明日大嶼絕地反擊 挽港逝去機遇
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填海,自特首施政報告中面世已逾一周。撇除機會主義政客煽動民意、為九西選舉爭支持、完全不科學的指控外,社會對:(1)據說項目達5,000億元成本與相關公共財政理念;和(2)工程風險,如沉降、防風浪等確實有疑問。
過去應使不使 社會問題累積
關於第1點,本欄昨天已估算計劃的賣地收入是成本的近5倍。就算地價下跌7成,收入亦高於成本40%,安全系數極高!今天處理其他疑慮之餘,亦宏觀地闡釋香港需要怎樣的公共理財哲學,才能令大眾不用掛慮香港的「棺材本」,又能與特首「堅定前行」,落實「燃點」能解決幾個大問題「希望」的施政報告。
回顧過去,本屆政府之前8年的理財策略,即一味靠儲蓄節流,其實是最消極危險的。例如,4年前成立的「未來基金」只是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因為明明應即時花在解決問題的錢沒有花,所以儲備雖增加,但問題卻嚴重了,因此社會的總問題(正和負的絕對值)也漸漸膨脹。
以為日後用錢仍可以解決今天問題的理財哲學,好比一個人本只是喉嚨痛,卻為了省錢不去看醫生。錢當然愈儲愈多,但病情也愈來愈重。到一天感冒變成肺炎要換肺時才花錢求醫,雖然口袋滿是錢,但結果卻死在手術床上!其實,一個錢不多但問題也不多的社會,才是令人晚晚安眠的地方;相比之下,錢很多但問題更多的社會,只是個窮得只有錢、全無決心解決問題、不堪一擊的高風險社會!
拒迎好而上投資 盈餘變赤字
關鍵是,很多社會經濟問題都有時效性,蘇州過後無艇搭!例如近年好些基建,都因被司法覆核,耽誤建造時間而超支。很多機遇則一去不復返,包括源起香港科大,最終落戶深圳的大疆、因本港土地不足而落戶新加坡的Google數據中心。如果我們早有土地儲備,林林總總的機會及其落戶後能產生的長期稅源便能植根於港。而明日大嶼正好是有力補回過往紕漏的方案!
公共財政往往牽涉龐大數字,但其實要製造財政盈餘也一點不難。例如,我的公司生意正快速增長,若我希望積聚盈餘,絕對可以「有入少出」,任由辦公室已經又慢又矇的影印機放着不升級;殘舊到已經彎起的地氈不換新;連廣告預算也省下。只要不迎好而上,沒有為一盤明明是大好前途的生意「助燃」(Feed the growth)投資;不出幾年,公司員工會忍受不住日日壞的影印機、被雨水浸得霉爛的地氈而跳槽。而當顧客再不能享受一貫的一流服務,自然會連生意額和市佔率都一併失去,被本來落後的對手搶走;留下的,就只有龐大盈餘及一盤已經沒有持續性可言、即將連年赤字的爛生意。這亦是我們過去9年,沒因應社會經濟的迫切急升需求而大幅投資開拓土地、廣建樓房、增加投放在教育、科研、旅遊景點、培訓醫生、增建醫院及社區支援等,以致今天香港各層面服務都供不應求而水準下降——但卻要樣樣加價、令百姓叫苦連天、民生矛盾處處的寫照。
東大嶼如車馬炮 為港造大個餅
特首說的積極有為理財新哲學及政府新角色,實是為失去萬千機會後、競爭力再跌1名至全球第7,吸引及挽留機遇能力已千瘡百孔的香港,作絕地反擊!而明日大嶼正是其中的車馬炮!
事實是,過去9年(2008/09至2016/17),若計回各項派糖及注資不同基金的款項,政府真正錄得的財政盈餘逾9,000億元,幾乎等於總開支3成!9,000億,足以建90萬間公屋,可以立即3倍多解決28萬戶的公屋輪候問題;或者把公共醫療體系的容量以倍數增加。這些就是我們沒有迎好而上投資社會經濟的「機會成本」。這不會直接在政府的帳目中反映,但政府明明有錢,卻不為市民製造幸福,反而全方位製造矛盾的痛苦,卻是千真萬確!現任特首班子十分明白「機會成本」的概念,亦了解龐大的盈餘和儲備,在今天樣樣不足、樣樣都貴的情況下,完全不是值得開心的事!
談到公共理財,往往有人把「審慎理財」掛在口邊——「燃燒儲備」也是議員反對明日大嶼的最大原因。但這不應是政府吝嗇不投資社會經濟的藉口。真正「審慎理財」肯定包括把握結構性機遇,投資突破軟件、硬件樽頸,「造大個餅」,才能提供未來幾十年源源不絕的稅源。
赤臘角無水浸之災 證技術可靠
前年通車的南港島綫就是「投資在樽頸上」的好例子,新綫把來往中區與南區的車程縮短近1小時,讓苦候鐵路多時的南區居民有更多時間,不論是陪伴家人還是工作賺錢,都是實際利民的回報。此外,本來欠缺生氣的舊工業區,還因鐵路開通而全面活化,多了幾間五星酒店、工廈被活化成初創企業孵化器(如Gensis);又例如,鴨脷洲前駕駛學院地全海景地皮,最終以169億成交。單是一幅地皮便足以付清鐵路新綫總造價!若計及上述社會經濟回報,鐵路開通帶來的總增值,肯定比政府在該區的基建投資高數以十倍!
按昨天估算,筆者預期明日大嶼根本不需要用到儲備,因為花錢填海後的5年內相信便可賣地而有資金回籠,逐漸收回等於成本5倍的收入!明日大嶼實是個把握機會,為市民建廣廈千萬間,同時造大經濟賺錢機器,大幅增加庫房收入的多贏方案。技術上,這幾天已有工程專家解釋,明日大嶼在選址上受担杆列島保護,風浪較香港外海小;同時亦可在靠岸海堤的設計上着手,進一步加強對海浪侵襲的保護。再者,上月山竹襲港,同樣是人工島、但水深遠較中部水域深的赤臘角機場並沒有受嚴重水浸之害。機場早在20年前落成,明日大嶼的建築標準不可能比現在機場為低!
港基建陸續完工 不會搶貴造價
一般市民都未必懂這些細節。但請大家回想,香港有百多年填海經驗,港島電車路向海的地都是填出來的。維港兩岸大部分摩天大廈,包括ICC、IFC、中環中心,也屹立於填海區。且新市鎮的填海成功也有目共睹。1973年,沙田只是個有3萬人的鄉村。隨着新市鎮發展計劃推展,即使起初稍有阻滯,但終於完全克服,並在80年代開展馬鞍山填海。今天沙田—馬鞍山區達3,600公頃,總人口近90萬。所以,以大型填海建新市鎮,香港已是個有45年經驗的老手了,而沉降、洪水等工程問題亦未見嚴重過!
如今高鐵、港珠澳大橋、科學園、西九文化區等工程逐步落成,再過幾年當機場三跑完工時香港再沒多大型基建,明日大嶼正好補上這個缺口,亦不會搶貴工程費用。
香港缺地缺樓人人都知,港人不能只是口裏說着急,但當政府提出財務上、工程上都有效可行的德政時,卻不發聲支持!明日大嶼是個對香港意義極大的轉捩點,筆者盼望社會能理性支持方案,把握這個我城終能徹底扭轉15年造地停頓死局的曙光,為740萬港人重燃希望!
▲ 香港缺地缺樓,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填海方案,冀市民有住所安居,重燃希望。(資料圖片)
撰文 : 林奮強 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