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真‧杜公館
副刊版
2019/01/14
去真正的杜公館,才知悉過往上海的各種杜公館,都不是真貨。當然,其實現在這搬到嘉定西雲樓作為翻新古迹的,以地理位置而言,也不是真貨了(杜月笙怎會住到咁遠!),不過從建築而言,是用當年拆公館時保留的一磚一樑重建,怎樣說來也是珍貴。
杜公館惹好奇,和我們初認識上海有莫大關係。所謂上海灘,我們想到的總是民初、青幫、黑白道頭子杜月笙與黃金榮。後來在上海,聽到更多這些傳奇人物的花邊,配合現場實景,又或者有過來人娓娓道出,又添幾分精采。
最風雅的,是提到當年杜老擺大壽,可說整個上海盛事,並要擺足三天,辛苦那些大老倌,本身在自己的團中有戲要唱,但仍要趕去杜老的宴會獻唱。有唱戲、有大排筵席、有民間演出,不僅是飲宴,簡直是嘉年華會,那種老派名人的規矩,一個時代的文化與待人接物的儀式感,都隨着那時代那些人的離去而消失。
現移位重建的杜公館,經女兒鑑定(名譽館長),依當年擺設重建,確是精雕玉砌氣派不凡。最顯眼是抬頭的古木橫樑,雕花精細,老木的質感活現眼前。那是黃金榮送給杜月笙的大廳裝飾。
另有故事的景物,是近二樓樓梯轉角的把手,說是杜老迎客時,愛用手扶着這把手,邊遠望是誰來探訪。若是重要人物,才會下樓邀對方上來。大宅復修得不錯,因為二千年拆除時(本在現延安中路),本就是由古宅收藏家抱着異地重建的計劃予以保留(所有建築件標上號碼)。但現在感覺,是物是人非,精緻的桌椅雕樑、多個廳及無數家具日用品,可以想像當年的派頭,但現今人去樓空,豪情煙消雲散。後來,杜月笙到了香港,黃金榮則留在上海,之後拍了那張出名的掃街照。
撰文 : 李照興
欄名 : 中國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