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膝關節炎 止痛不如治痛
副刊版
2019/01/23
冬天中老年人膝蓋易「入風」,引起疼痛等不適症狀。膝關節炎患者更時常出現「晨僵」或「休息痛」等症狀,導致舉步艱難。有些人會服用止痛藥暫時緩解疼痛,但長期如此容易導致腹瀉、腹痛及胃腸潰瘍等副作用,且一旦產生耐藥性,病情只會愈來愈嚴重。
膝關節軟骨因受傷、退化而引起膝關節炎,令患者疼痛難忍,特別是在冬季,膝關節周圍脂肪含量較少,軟骨容易受寒冷刺激而加重關節腫脹及疼痛感。究其內因,《黃帝內經》認為「腎主骨生髓、肝主筋」。《張氏醫通》則有「膝為筋之府,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虧虛者」之說。
於中醫看來,膝關節炎屬「痹證、骨痹」範疇,可分為虛實兩證。
虛證:肝腎虧虛、陽虛寒凝、氣血虛弱。
實證:風痹、濕痹、熱痹、瘀血阻滯。膝關節炎患者多為本虛標實,治療上當標本兼顧,以補氣益血、補肝腎強筋骨、溫經通絡止痛、活血化瘀兼施。
中醫可通過湯藥、針灸、推拿及拔罐等方式治療膝關節炎,湯藥調理臟腑功能,例如服用「獨活寄生湯」或「龜鹿二仙膠」來補氣血強肝腎;針灸可刺激穴位止痛;推拿有助疏通經絡;拔罐則有溫通氣血的作用。
筆者建議大家先讓中醫進行詳細診斷,辨明症狀後再對症下藥,才能真正確保療效。此外,中老年人要注意關節保暖,平時適當進行一些肌肉訓練來增強腿部肌肉力量,以減輕軟骨負擔,提升關節軟骨滑液循環,從而改善膝關節炎的症狀。
▲ 冬天中老年人膝蓋易「入風」,引起疼痛等不適症狀。(Getty Images)
撰文 : 張琛 註冊中醫師
欄名 : 醫琛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