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大善用靈活自主優勢開辦新課程

培育應用專業人才 回應社會需要

特約 09:00 2019/02/26

分享:

分享:

學問為濟世之本,知識正是推動社會進步、向前發展的基石。香港公開大學(下稱「公大」)自1989年創校至今,在這方面一直擔綱重要角色,由創辦本港的遙距教育到今天演變成為一所全面的綜合性大學,在不同年代培育出無數人才回饋社會。公大更一直與時並進,配合不同新興行業和整體社會需要,開辦多個嶄新而別具特色的課程,協助推動香港的長足發展。

公大前身為香港公開進修學院,當時主力透過遙距教育為在職人士建立進修階梯。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表示, 80年代本地大學學額有限,有機會升讀大學的人數不多;與此同時,香港工商業發展迅速,需要大量管理人才,為配合本地經濟發展步伐,公大遂開辦遙距課程,讓在職人士以靈活自主的進修方式取得學位。「為讓當時的進修人士得到充分的學習支援,學院投放許多精力和資源開發教材及課件。除了本地學者,學院還邀得海外教授一同參與編撰教材,並且經過嚴格的品質驗證,教學質素得到保證。」

明確課程取向 鞏固大學定位

2000年,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於《施政報告》提出10年內將本地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至60%。為配合相關政策,公大於2001年首次開辦全日制面授副學士課程,繼而在2003年推出首個全日制學位課程,並於2007年加入「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

作為一所年輕的大學,公大在開辦課程的取向上與其他大學有明顯分野,進一步鞏固他們的獨特定位。黃玉山校長直言,公大不設哲學、歷史、文學欣賞或化學、物理等這類偏重理論的全日制學位課程,而是選擇應用性和專業性較強的學科。「以人文及語言學科為例,我們設有翻譯、創意寫作,科學範疇則有電子及電腦工程、互聯網科技等課程。我們相信,這些實用性強的學科更能回應社會需要,亦能體現公大的特色。」

迎合社會轉變 增設專業課程

要數公大最具優勢的專業課程,相信非護理學、檢測和認證及創意媒體課程莫屬。公開大學副校長(學術)關清平教授指,早年政府提出推動本港6大優勢產業,當中包括醫療、創新及科技、檢測及認證;直至今天,人口老化衍生出越來越多的醫療和護理需要,資訊科技全面帶動新媒體及創意產業的興起,香港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專業的科學水平有利檢測認證行業發展.….. 而公大的課程正好配合社會環境的轉變。

「其中,我們的護理學課程每年有近千名畢業生,為全港逾50間公立及私營醫療服務機構培訓專業護理及健康專才,對協助香港應對人口老化、醫護人手短缺等問題,發揮重要作用。」關教授說,公大正興建中的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將拓展更多醫療護理教育的範疇,包括物理治療等輔助醫療課程,訓練更多護理及健康專才。 

公大的護理學課程每年為全港50多間醫院培育新一代護理人員,回應社會因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和需求。

黃校長補充,除「大路」的專業課程,大學亦嘗試開拓藍海,開辦一些較少大學開辦但人力需求甚殷的課程。「有鑑於本港舉辦越來越多體育盛事,大學增設運動及電競運動管理課程;而眼見金融科技成為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公大亦開辦相關課程。我們還開辦了款待、供應鏈管理等課程,配合現代國際商業活動及科技發展的需要。」他形容,公大作為一所由政府成立的自資院校,在課程更替上較傳統資助院校具自主性,故能靈活調配資源,緊貼社會步伐。」

黃校長亦提到,上面提及的課程大多已獲政府納入「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修讀課程的每名合資格學生每年可獲4至7萬多港元資助。「政府推行SSSDP計劃的目標在於為有殷切人力資源需求的特定行業培育人才,而我們的課程正好對應相關需求。在2019/20學年,公大共有12個課程獲計劃支持,總資助學額為1150個,為自資院校之冠,顯示政府對公大課程質素的肯定。」

緊貼社會步伐 豐富學生經歷

在開發實用課程的同時,公大深明21世紀的社會重視「T型」人才,既要發展個人專業範疇,也要具備廣闊知識和國際視野,故大學未來5年發展藍圖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

公大近年將海外沉浸元素加入課程中,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

關教授表示,大學一直致力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交流體驗機會,讓他們可開闊眼界,累積更豐富的人生經驗。今個學年,公大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便正式在其開辦的所有全日制面授本科生課程中加入「Global Immersion Programme(海外沉浸課程)」為必修項目,讓學生透過一系列海外交流及學術活動,建構國際視野及宏觀思考能力。此外,公大一直致力協助學生備戰職場,為他們爭取實習機會;單計2017/18學年,本港及外地實習的職位已超過3000個。「雖然未必每個學科都設實習,不過學生仍可透過參與社區服務運用課堂知識,服務社群、增廣見聞。」

2017/18學年,公大為學生提供超過3000個本港及外地的實習職位,助他們了解行業運作。

公大致力豐富學生學習經歷,積極安排學生參與義工服務,運用課堂知識服務社群。

與此同時,大學鼓勵學生參與不同的本地和海外比賽,並會提供訓練及資助。近年,公大學生在商業案例、科技、數學、工程、以至創意藝術等不同範疇的比賽中,均獲佳績。黃校長說:「同學入讀公大時,可能往往因公開試成績稍遜變得欠缺信心。藉着參與比賽或其他學術活動與其他院校學生比拼,他們可認清個人能力,知道自己不遜於人,重新建立自信。」

黃校長表示,大學近年安排學生參與不同的本地和海外比賽,藉此讓學生認清個人能力,增強溝通及團體合作等軟技巧,提升自信。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