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設團隊研嶄新技術提升教學效益 公大教育科技傲視同儕

特約 09:00 2019/03/26

分享:

分享:

香港公開大學副校長(學術)關清平教授(右)及教育科技出版總監曾婉媚博士(左)表示,善用科技融入教學有助提升學習效益。

一般人對「教育」的概念是耳傳面授。不過對於早年主要以遙距方式進修的在職人士而言,這種以導師講學為本的方式未必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果效。作為本港發展創新教育科技先驅的香港公開大學,自1989年創校至今一直致力善用科技並融入多元靈活的教學元素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同時積極提倡自主學習。為此,公大早年已於校內投放資源成立教育科技出版部(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Publishing Unit, ETPU),在大學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應各個課程需要推出嶄新的教育科技方案,當中多個項目更是領先本地專上教育界。

香港公開大學副校長(學術)關清平教授指出,早年修讀公大遙距課程主要為在職人士,他們背景不同,學習能力不一,部分學生閱讀能力較強,較易理解文字教材,亦有部分學生需要聲音和影像幫助理解學習內容。八、九十年代互聯網並未流行,公大遂製作電視節目《進修新天地》,透過大氣電波作「聲畫教學」。「這種按學生能力,善用媒體與科技的教學特色,奠定今天公大教學科技發展的基礎。」

三十年來活用科技 加強學習互動性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科技出版總監曾婉媚博士表示,大學早在創校之時已設立「教育科技部」及「出版部」,後來大學於1992年將兩部門合而為一,成為今天的ETPU,亦即全力推動公大教育科技發展的主要部門。

曾婉媚博士形容,公大教育科技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里程,以電視輔助教學是「第一個10年」。「當時除了電視還有錄音帶等媒介。直至1999年,互聯網技術開始普及,公大的教育科技發展步向『第二個10年』,第一代網上教材亦應運而生。」

起初,公大主要使用由加拿大當地大學開發的網上平台發放電子教材。但曾博士表示,本地學生在教學語言上需要更多選擇,包括繁、簡體中文和英文。為能切合本地學生及公大教員的需要,ETPU開始自行研發校本平台務求達致最大的教學效益。除網上平台外,他們又開發多媒體互動教材,製作光碟,提高學習的互動性和趣味。

過去30年間公大ETPU有不少「得意之作」,包括2003年為公大護理學課程引入電子手帳(PDA)教學。曾博士說:「當時沙士肆虐香港,考慮到學生到醫院實習後再回校上課未必是理想安排,故應時任課程主任李國麟教授之建議,為學生製作『電子書包』。一方面大學導師可遙距讀取醫院導師對學生實習表現之評估,另一方面學生實習期間可透過手帳溫習,鞏固所學知識。」 

學習「隨身」 不受時地限制

隨着iPod、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興起,ETPU亦推出升級版學習包,加入影片、語音教學材料,令學習變得更方便。關教授笑言,如此創新的學習裝置不但令公大學生得益,更惹來其他開辦護理課程的大專院校關注,希望購得有關技術。

這種全新的遙距學習模式在公大已變得相當普遍,說的並非限於兼讀制學員,還包括全日制學生。這亦是公大教育科技的「第三個10年」,由2009年智能手機面世後揭開序幕。曾博士解釋,隨着智能裝置興起,社會亦已步入4G年代,IoT技術應用又日漸廣泛,學習媒介已不限於座枱電腦。學生透過手機、平板或手提電腦等流動裝置,隨時隨地也可以學習。

公大近年投入大量人力和資源,推出全新的「iBookcase」移動應用程式,為學生提供教材、互動學習資訊等各種學習工具。當中最特別之處,是學生可就導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即時投票,選擇答案。曾博士指,此舉有助教員在數百人的課堂上,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再作針對性講解,大大提升同學們的學習效益。除此之外,因應學科的內容,電子版的教材(ePub)配備多種互動學習功能,如熒光重點、備忘筆記、書籤、朗讀、字典、多媒體,以及互動練習及即時回饋等,不但能配合電子教學,亦鼓勵學生於家中自主學習。

公開大學近年推出全新的「iBookcase」移動應用程式,為學生提供互動學習資訊及各種學習工具,讓他們可隨時隨地學習。

專屬程式添學習動力

此外,教育科技亦令學習變得更有趣,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公大於去年9月為商業管理課程的一年級學生推出專屬移動應用程式,學生可透過該程式了解自己在該科的持續進度,與其他同學之相對表現,以及相關課堂活動的參與度等。

關教授說:「由於入學新生未必能掌握課程進度,所以我們藉此幫助他們審視個人學習里程。學生參與過的課堂、活動、學習表現等都會記載在程式內,亦會知悉其他同學的學習進度,學生可從而客觀地評估個人表現。我們的數據顯示這種互相砥礪的模式,的確能鼓勵學生自發求進,學生缺課的情況亦較以往有明顯改善。」為提升學生學習動力,該程式更設獎勵兌換,只要學生表現達標即可取得電子代幣,換取小禮物。

除了自行開發輔助教學的移動應用程式外,公開大學亦充分善用其多年發展教學資源的經驗及專業知識,編制設計校本教科書及教材。關清平教授指出,大多數院校均會選用現成的教科書,而公大則為達致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大學的專業團隊多年前已開始與出版商合作,從不同的教科書中選取與大學課程最合適的部分,合併為專為公大學生而設的校本教科書,並免費提供予學生使用。「每套校本教科書包含由大學精心設計的學習指引、電子及多媒體教材等元素。這些因應學生需要而度身製作的校本教科書及課程講義,可為他們提供全面的支援,提升學習效益。」關教授說。

科技傳遞知識 無遠弗屆

公大的教育科技不僅令校內學生得益,大學同時藉此回饋社會,例如善用大氣電波推出電視節目《知識新天地》,與廣大市民分享知識。2008年,公大又將部分大學教材上載至iTunes U平台,以及自建免費課件平台,供市民免費學習。2016年,公大更在教育局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下,開展「香港開放教科書」計劃。

公大透過製作電視節目《知識新天地》,與廣大市民分享知識。

曾博士直言,近年新版教科書昂貴問題經常被詬病,為此,公大按照教育局課程指引設計「Open English教科書系列」紙本書及電子書版本,並列入教科書適用表,可在相關網頁免費下載。此外,該網上平台亦提供逾100本適用於大學和專上課程的開放教科書,及20多本文憑與毅進課程專用教科書。

2016年,公大開展「香港開放教科書」計劃,編製「Open English教科書系列」,免費提供予廣大中、小學師生使用,推動知識共享及電子學習。

經過3個10年的發展,公大正逐步邁向「教育科技4.0」。曾博士相信未來是擴增實境(AR)及虛擬實境(VR)的世界,尤其當5G時代快將來臨,相關技術將在學界廣泛應用。公大早前已率先在護理學課程引入相關技術,設立「數碼虛擬解剖系統」及「VR Cave教學系統」,讓學生可在互動及模擬真實的環境下學習解剖及其他護理知識和技巧。關教授亦表示,公大將善用各項校本研發的技術滙集出的大數據,幫助大學制定更好的策略,進一步提升教學質素,全力培育優秀的專業人才。

公開大學為全港首間引入3D技術及VR科技教授護理及生理解剖課程的大學,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