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着重「貼地」學習 鼓勵學生以知識貢獻社會
創校30年的香港公開大學(下稱公大),一直肩負配合學生學習期望及回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教育使命,其人文社會科學院亦秉承大學靈活及創新的教學理念,課程內容「貼地」之餘,更鼓勵學生走進社區,加強與社群的連繫,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貢獻社會。
雖然本地多間院校均設人文及社會科學院,不過公大卻走着一條與一般院校不同的道路。其人文社會科學院除涵蓋人文及語言學科、社會科學範疇外,更將創意藝術納入學院,成為3個主流學科之一。
發揮多元與專業辦學特色
公大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鄺志良教授形容,「多元」正是學院與別不同的特色,「這3個學術範疇看似獨立,但其實能夠互相補足。例如創意藝術學生需要文學和創意寫作訓練來加強創作能力。同時他們亦要了解社會現況,才可有效運用媒體探討社會現象,傳遞有意義的信息。所以,這幾個範疇集結起來令學院的教育變得更完整。」
與此同時,公大人文社會科學院亦強調「專業」。鄺院長表示,所指的「專業」並不限於專業資格,而是更重視不同行業的內涵,務求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能夠在行內真正應用得到。他以人文、語文及翻譯課程為例,課程除幫助學生爭取教師專業資格外,亦旨在培育學生日後無論在翻譯、編輯、媒體甚或學術研究工作方面,都能熟練運用文字。
積極「走出去」 豐富學習體驗
事實上,公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無論在哪個學科範疇都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因此,學院一直鼓勵學生「走出去」。公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系主任暨副教授吳志文博士舉例,該系一直有安排學生到海外考察,過去曾到荷蘭參觀老人院,往德國參觀監獄及訪問當地囚犯,從而反思香港的高齡社會服務及懲教服務等公共政策。「我們每個學期均設有『社會服務研習』(Service Learning),學生以自願性質參與,為不同非牟利機構制定服務計劃,從而服務長者、少數族裔等群體。同學的反應非常踴躍,每次都有40至50名學生參與服務。」
即使是語文學科,公大的學生同樣不乏「走出去」的機會。公大人文社會科學院人文學科、語言及翻譯系主任暨副教授陳潔儀博士表示,羅馬尼亞的劇場發展相當蓬勃,而學院近年便資助和帶領修讀比較文學的學生,前往當地參觀歐洲藝術節。「我們另設有『高美慶教授獎學金』,資助學生往外地體驗不同的文化。例如有學生曾參加美加的短期語文課程。我們亦有學生參與學校舉辦的內地粵劇文化交流團,從多方位學習文學與文化。」
學生參賽屢獲佳績
不同課程學生的發揮平台也不一樣,而公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又鼓勵創意藝術課程的學生參賽,從而了解行業的專業水平;而多位畢業生亦不負眾望,在不同的專業平台也能創出佳績。當中最矚目的要數動畫及視覺特效榮譽藝術學士課程畢業生,在2017年憑畢業作品《暗房夜空》獲頒第54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2018年該課程再有學生憑畢業作品《一毛所有》入圍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該作品同時在「第二十四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中獲動畫組金獎,及第二十屆「DigiCon6 Asia 大賞」的「亞洲區次世代大獎」。
獲獎除證明公大學生具備相當的專業水平外,公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創意藝術學系主任暨副教授梁慕靈博士強調,課程亦十分着重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過去學生亦就印尼傭工在港生活情況、同性戀、少數族裔等議題製作影片,希望喚醒社會對弱勢社群的關注。
先進教學設備 嶄新學習模式
鄺院長認為,學生能在不同比賽中創出佳績,一眾導師勞苦功高。此外,這也是大學投入資源提供先進學習設備的成果。公大於2014年落成啟用的賽馬會校園,正是人文社會科學院主要的教學基地。該校舍除設有文化創意工作室及不同的多媒體設施,滿足創意藝術課程學生的學習需求外,同時設有其他先進設備,為其他課程的學生提供嶄新學習體驗。
吳博士解釋,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學生不可單靠書本了解箇中知識,必須對研究對象有所體會,而VR(虛擬實境)正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例如我們要研究老人政策,便要認識長者的生活情況;學生可透過VR感受何謂老眼昏花或步履蹣跚。」陳博士則補充,公大賽馬會校園還設有大學投放大量資源成立的即時傳譯實驗室,讓語言及翻譯課程學生有更充足資源練習即時傳譯。
聚焦本土研究 加強社區聯繫
除多元和專業兩大特色外,公大人文社會科學院亦以創造知識為己任,近年先後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成立數碼文化與人文學科研究所以及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此外,學院早年又獲田家炳基金會支持,成立香港公開大學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鄺院長深信研究有助提升教學,但他重申:「我們希望開創一條出路,多做香港研究。我們的研究目標是要與香港連繫,與社區連繫!」
以最新成立的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為例,該中心目前的研究範疇均為其他學院少見。吳博士說:「我們正着手研究香港的房屋與長者問題——例如父母為子女繳付首期後對日後退休生活的影響。我們又正編製居屋樓價指標,主要探討公屋戶晉身居屋業主的負擔能力。目前,我們共有12個研究項目,除了研究生及教學人員參與研究外,更會邀請成績優異的本科生一同參與。」
梁博士補充,學院的數碼文化與人文學科研究所亦積極與業界合作,透過參考和研究台灣等海外地區的案例,協助本地的藝術及博物館加強參觀者的文化體驗。她續指,除研究工作外,學院亦會從研究生課程方面着手,例如開辦文化創意產業管理碩士課程,培育學員的多角度及多媒體藝術潛能,如博物館管理配合展覽策劃。另外亦會開辦創意寫作文學碩士課程,因應本港及內地對媒體創作人才的殷切需求,培養學員成為各個行業的優秀文字人才。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