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私刑毁港 愛港心應遍地開花

評論 2019/07/27

分享:

分享:

過去幾周,本來一家人興高采烈赴英參加小女大學畢業禮及旅遊慶祝。結果,不但無暇留意英倫風采,全程在網上追看港事。加上有幾天港事上了BBC頭條新聞,遊興掃盡之餘,全家都不停在心裏滴淚。

筆者身在異鄉還有喜事對冲仍這麼沮喪,那740萬個多月來活在水深火熱中的港人,心靈創傷一定更加痛苦。

暴力進一寸 公民社會退一丈

回港後,事情更急轉直下!本來是條例修訂問題,變成針對中國司法質素、再變成一個反中港獨的行動。近日更搖身一變,牽扯警力調配部署、疑似鄉黑勾結毒打途人事件﹗過程如病毒異變一樣,愈來愈毒,而殃及的市民亦愈來愈多。當少數人可以自由執行自己覺得公義的事,更從羣組的「同溫層」獲得附和鼓勵,便會更肆無忌憚的執行私刑(take the law into your own hands)﹗

一個多月的毒變過程,如今後果已人人感受到:自己子女「出街」時,要提醒其不要穿黑或穿白,即連衣服選擇自由也沒有了。代表打工仔的工聯會提出警示,全港100萬個就業機會、即近三分一工作,會被近日的社會政局動盪危及;代表僱主、平時極少表態的香港總商會,也公開要求政府成立獨立委員會;同時,多國對港澳地區發出旅遊警示。種種迹象顯示,經濟衰退警鐘早已敲響!

筆者堅信,不管是甚麼顏色的政治眼鏡,也不能美化暴力。若仍然陶醉於帶着政治眼鏡、堅持武力對抗,我們下一代距離務農、打魚、唱山歌的生活亦不遠了﹗

「暴力只會促成更多暴力,而不是解決方案」這道理,經「元朗黑夜」一役,相信已十分明顯。磚頭也好、藤條也罷,出發點都是蓄意傷害別人,這只會引發出更大的怒火、報復與暴力。而每當暴力佔領我們生活空間多一寸,文明公義、互助互愛、理智無憂的生活便少了一丈。

助人從我做起 釋愛港正能量

但筆者仍然樂觀,原因是我城市民善良、積極的本性。而最重要的「痊癒要素」,是我們都極愛香港,不會傷害其他市民的生活。筆者完全明白事件令人「眼火爆」,例如筆者難掩對推動修例的執行手法及其後各方暴力等的厭惡之情。但眼前已到了選擇貢獻解決方案(part of the solution),還是成為問題的一部分(part of the problem)的時候:而繼續熱血下去,一味加大憤怒、仇恨、對抗,則肯定是後者!

我們需要反思,繼續在街頭武鬥後,我們的家會變成怎樣?引用網上見到的數字:在本年首4個月,800多萬人口的倫敦,搶劫案件達1.25萬宗,而香港只得29宗,是倫敦的430分1;至於強姦案,倫敦達2,500宗,是香港20宗的125倍﹗既然客觀數字證明香港實是個安樂窩,若我城沉淪,都是自己搞成的!

若繼續下去,在回歸前預言「香港之死」(Death of Hong Kong)的財富集誌應出新版,名叫「Death by Hong Kongers」!

筆者鼓勵每一位市民在這困難時刻,多走一步、不分理念幫助別人:朋友、同事、顧客、遊客、家人及陌生人,積極地做多點好事,以正能量推走自己及生活圈裏的負面情緒,證明港人仍然善良美麗,香港仍然優秀;讓愛港之心也像「連儂牆」一樣遍地開花﹗

回顧香港177年歷史,我們從來沒有如李光耀般的英明領袖,但每次都從不同絕境、死路絕處逢生,都是靠市民的集體良心和努力!筆者肯定740萬位小小李光耀,不久之後會以智慧及關愛,務實地幫社會撥亂返正,重拾和平生活。

一位法國社會學家曾解釋,人類總愛比較,即使在只有天使的社會裏,也會找到不是完美的人當作罪人,予以懲罰。香港也正經歷「尋找罪人」的過程:例如,到底地鐵應該開還是關車門?商場應如何處理衝突場面?而當大家努力找到片面證據後,便大肆進行道德審判,甚至聚眾執行刑罰。這種行為背後的假設是,做錯事的人都是存心做壞事的壞人;而非因事出突然、不知所措、電光火石間所犯的無心之失。

對此,筆者希望大家能將心比已,想想若自己是「被尋找罪人」,指控是否百分百有理?正如著名詩人Alexander Pope所寫:「To err is human, but to forgive, divine」。

求同存異 勿非黑即白兩極化

在社會戾氣高漲的今天,思想容易兩極化。加上幾輪網上創作、聊天群組的加鹽加醋後,至友親朋也很快變成非友即敵,總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都是錯誤的。這種思維模式正是這幾年美國總統特朗普採用的「假二元」:每事只有黑、白兩色,而且互相排斥。如此冷戰思維自然將人簡分為友(好人)、敵(壞人)兩營。

但現實當然並非如此﹗常言道求同存異:筆者相信,我們價值觀和經歷的相同,肯定比我們對某些事情的想法歧異多!我們每天坐同一架地鐵、喝同一種水、住在同一區……求同存異,不應很難。大家想想,當你扶助一位跌低的行人,你會先查明其政治取向嗎?你在地鐵讓座給一個不良於行的人時,會先確定其對修例的意見嗎?

筆者招聘香港黃金五十的智庫研究員時,從來沒問這些年輕人的政治想法。因為這和公共政策研究全無關係。筆者唯一要求100%年輕研究員有的,就是為香港追趕補回過去22年少做了軟硬件投資的萬分焦急。所以筆者的智庫包含了民主、建制黨派的成員,但討論時百花齊放、有講有笑,亦減少我們研究的盲點、提高質素和準繩度。

我們很應該除下有色眼鏡,不要掉進假二元、非反即敵的黨派思維陷阱中。香港社會本來就是多元多姿多釆、包容不同意見的。所以,支持警察的人絕對可以對警隊元朗事件部署失當大興問罪之師;給予特首處理修例手法最大「嬲嬲」的同時,也可以為她這兩年扶貧、教育、科研投放等工作「俾Like」﹗

篇幅所限,下次詳談走出目前困局的另一思想要素:明白即使社會不是絕對完美的烏托邦,但我們仍可盡力而為,盡量做到最好(make the best out of it)﹗

每一位市民在困難時刻,應多走一步、不分理念幫助別人,讓愛港之心也像「連儂牆」一樣遍地開花。(資料圖片)

撰文 : 林奮強 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