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大教育及語文學院緊貼時代需要 提升學生語文水平 孕育未來教師
▲ 公大教育及語文學院張國華博士表示,學院支持教學人員未來多做研究工作,以支援香港的教育發展。
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賴於教育工作。隨着時代更替,教育工作與教學方式也要與時並進。香港公開大學(下稱公大)作為本港最具規模的自資高等院校,一直以靈活自主方式開辦課程以回應社會需要,旗下的教育及語文學院(下稱學院)亦秉承大學的辦學理念,因應教育界的發展與人材需要,培育出兼具廣闊視野與專業知識的幼師及中小學準教師,為本港的教育事業作出貢獻。今天,學院開辦從副學位到博士學位的課程已增至約40個。
教育局月前公布中小學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的推行細節,其實政府多年前已強調提升教師專業水平,不少具備學位資格的在職教師為配合相關政策,亦會在公餘時間進修,報讀教育深造文憑課程。為此,學院早年已開辦兼讀及遙距課程,幫助在職教師提升專業資格。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院長張國華博士指出,學院所辦的教育深造課程與其他院校最大不同是具靈活性和彈性,這點與公大的早年辦學特色一脈相承。「我們深明本地教師工時長、教學工作繁忙,未必能完全應付面授課程的學習時間表,故同時提供遙距課程,讓學員能靈活自主地學習。」
雙學位課程增就業優勢
近年學院逐步開辦全日制課程,涵蓋幼兒教育、語文及語文教育等範疇。學院更設有雙學位課程,包括「英語教學榮譽教育學士及英語研究榮譽學士」和「教育榮譽學士(中國語文教學)及語言研究榮譽學士(應用中國語言)」課程,同時為未來教師提供專科知識與教育工作培訓。張博士說:「一般獲資助的雙學位課程,學生需要攻讀5年才可畢業;我們的課程則善用暑假的課堂,讓學生最快可以於4年內取得學位,儘早投身職場,增加就業競爭優勢。」
近年,學院的雙學位課程已不限於語文與教育的範疇。張博士指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商業中心,商界人才同樣要擁有良好的語文能力,故學院兩年前與大學的商業管理學院合作開辦「語言硏究(雙語傳意)榮譽學士及國際商業榮譽學士」課程。張博士形容,有關課程再次凸顯公大一直緊貼社會發展和需要的特色。
幼師培育 着重特殊教育
除上述例子外,學院亦留意到免費幼兒教育政策的推行,將提升社會對專業幼師的需求。可是相關課程的大學學額不足,未能配合社會教育所需,學院遂於2018年增設「教育榮譽學士(幼兒教育:領導及特殊教育需要)」四年制面授課程,加入特殊教育元素。
張博士強調,政府近年開始關注特殊教育,更有意在每所幼稚園設一名具特殊教育經驗的幼師。對此學院早着先機,由最初開辦幼兒教育遙距課程到今天開辦全日制學位課程,已經將特殊教育元素融入相關課程中,培育一眾準幼師識別及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能力。學院並與協康會長期合作,除安排學生到該會旗下的特殊幼兒中心和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參觀,還由該會專家講解不同類別的特殊需要,例如語言遲緩、自閉症、專注力不足等,以及相應的課堂教學及支援策略。
「公大新建的教學大樓『香港公開大學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預計在2020年落成,大樓其中將會設立一個佔地2,800平方呎的特殊教育中心,由協康會負責營運,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幼兒提供服務。此後我們的學生便毋須分批出外到協康會不同地區的中心進行考察,而是集中於大樓內進行實時觀察、學習,提升學習效益。」張博士補充,學院期望日後亦能將特殊教育的元素,融入中文及英文教師培訓中。
豐富學生體驗 擴闊視野
今天的教育講求多元思考、國際視野,學生畢業後將為人師表,自然要以身作則,擴闊個人眼界才能教育及啟發下一代。為此,學院設海外沉浸計劃安排學生到外地交流,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其中,學院與英國知名學府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簽訂協議作課程學分互認,學院的英語相關課程學生可到英國華威大學上課,體驗不同的學習與生活文化,從而培養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學院又安排學生提早到不同小學進行實習,以了解前綫的教學工作情況。惟張博士進一步解釋,有關實習並非單單要求學生進入課室授課,而是讓他們擔當教學助理長達4個月,從中接觸學童,分擔並嘗試教師部分工作,透過參與學校的日常運作,使他們更明白學校的運作,對實習準教師日後正式進入課室教學能更有信心。「這是一個三贏方案,無論是我們學院、學生及參與的小學都歡迎這個安排。」
談及未來的發展計劃,張博士表示,學院會繼續因應時代需要設計及推出新課程。學院現正研究與其他自資院校合作,當政府就通識教育的檢討完成後,再按實際情況考慮推出加入通識教育及歷史本科訓練的教育課程。「我們亦會支持教學人員的研究工作,此舉並非爭取排名,而是透過研究支援香港的教育發展與實際需要。」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