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還有快樂起來的本錢嗎?
快樂跟甚麼元素有關?生活條件?財富?身份地位?以上種種,愈多就愈快樂?
有些人認為是,於是努力賺錢、努力生產,但得到了以上種種後,又發覺它們帶來的「快樂」,並沒有如你想像般多。牛津大學商學院Wellbeing Research Centre主任教授Jan-Emmanuel De Neve,上星期來港做了一場簡短講座。他的研究是:快樂指數到底跟甚麼掛鈎?我們說的收入、健康長壽,都是令一個人可以快樂起來的原因,但它們都只是基本元素。研究發現,過了某一個數字、某一個生產力後,接着再多的個人生產或社會生產力,都不一定帶來更多快樂。
研究發現,快樂除了物質供應以外,還包括社會支援,每個人享有的自由、社會上的互信及包容等。
Jan-Emmanuel De Neve教授除了是牛津大學Wellbeing Research Centre的主任外,也是聯合國《The World Happiness Report》的編輯之一。在今年公布的調查報告中,香港的快樂指數跌至七十六,比巴基斯坦還要低。香港的經濟發展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證明了金錢、地位、生產力跟這裏生活的人快不快樂,已沒太大關係。
退一百步去想,如果特區政府真的關心這個家,又或者有認真讀過這些報告,都不可能有再強推修訂《逃犯條例》的條件。「反修例」跟五年前爭取雙普選不同,前者是反對把香港人本來享有受保障的自由拿走,後者是爭取本來沒有的。沒有的,已經沒有了,還要拿走?那你明白為甚麼香港人這次反應那麼激烈?香港以後還有快樂起來的本錢嗎?
撰文 : 張寶華
欄名 : NO ME 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