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政府未回應訴求 暴力將常態化
落筆之時,正是國慶日的傍晚。一如大部分人的估計,多個地區爆發嚴重暴力衝突。場面似乎又推到一個新的高峰,而目前這個形勢完全沒有任何迹象會改變過來。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特區政府嘗試打開對話的價值,畢竟那一晚只不過是社區對話的第一場,很難要求立即見效。要修補政府與香港社會的裂縫,將會是一項長久和艱巨的工作。
沒做好民意工作 仇恨續擴散
整個社會形勢發展至此,這邊廂政府制止不了暴力亂局,那邊廂在反抗特區政府所作所為時,也無法將口號轉化為可操作的政治訴求。
政府以武力手段來遏制暴力,卻沒有做好民意工作,一直只有期望抗爭者的衝擊行動超越了市民的道德底綫,再而出現一股支持政府的民意反彈。問題是這個想像中的民意逆轉未有發生,而在多次衝突的過程之中,官方的武力手段反而惹來民眾的憤怒,結果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互動,轉變為仇恨的擴散,令本來已經惡劣的關係,產生進一步的質性變化。
反政府怒火 沒轉化為改革力量
特區政府既無民意支持,而其道德力量亦已差不多完全破產。如今現屆特區政府只剩下一個空殼,它的「如常運作」基本上不能夠將香港社會恢復過來。
至於在抗爭運動的一方面,則在社會彌漫的一片反政府的怒火上,吸納了大量動員能量。可是,如何將動員能量轉化為創造變革的政治力量,則一直沒有進展。
暴力再升級 亦無法推翻政府
泛民政黨的不濟,無法以市民代表之名,整合意見和動員能量,是目前政局裏沒法找到政治推手來尋找出路的原因之一。但與此同時,抗爭行動者極其分散,同時亦抗拒進入政治談判,這也令社會運動在不斷進行動員之外,無法產生政治轉化的效果。
民眾的怒火足以令社會運動一直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不過在整個過程中,就是能動而不能靜,無法找到或產生新的政治載體(例如新的政黨)的同時,亦難以發展出新的政治策略、論述。於是,「和理非」者不斷繼續堅持,而暴力衝擊者變為漫無目的。整場運動無法打開新的缺口,在原位上不斷打轉。
坦白說,就算暴力抗爭者再將行動升級,他們的行動距離能夠推翻一個政府,依然很遙遠。他們唯一的希望,是政府自行崩潰(而同時中央政府置之不理),又或者外來力量公然顛覆現政府;但這個可能性實在太低,所以日後暴力游擊戰或者時會出現,但不足以影響大局。
政府回應市民 要讓人感溫度
至於政府方面,只能繼續動用警隊武力遏制抗爭,而這恐怕在未有回應市民訴求之前,最多也只不過是將暴力衝擊轉為野貓式行動,將來成為生活常態的一部分。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特區政府始終要想辦法回應市民的訴求。
第一場社區對話是否成功,在此無謂多作討論了。但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參與者出奇地斯文、自制。特區政府應觀察到這一點,並且明白一般市民是如何熱切希望能跟政府對話,表達心聲。
(二)參與者並未能感受到政府已作出回應,又或者願意跟他們商量怎樣的回應才算是邁向妥協的一步。
(三)如果特區政府沒有提出一些新的妥協空間的打算,繼續只作形式上的對話,將令有誠意溝通的市民更感失望。
真正溝通與對話 仍有待展開
在特區政府的立場上,表達歉意和謙虛,可能已經覺得很足夠。但在市民眼中,特首所領導的特區政府沒有一份暖意,那場對話給人的感覺,仍是一份差事;她聽了市民的意見,但感受不到他們的感覺。
真正的溝通與對話,仍有待展開。
▲ 在政府立場上,表達歉意和謙虛可能已經覺得很足夠。但在市民眼中,特首所領導的政府沒有一份暖意,那場對話給人的感覺,仍是一份差事。(資料圖片)
撰文 : 呂大樂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