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香港回不了頭 更應思考怎走下去
落筆之時,剛聽到新聞報告,國家主席習近平充分肯定特首的工作。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是意料中事。這是官方的一套,在採取行動之前,一切如常,領導正確。就算真的出現人事變動(如個別問責官員下台,甚至更大動作),領導依然正確。
這正如一國兩制成功落實一樣,無論存在甚麼困難、挫折,它的理論與實踐一定正確無誤。要了解香港如何走出目前的危機,或者我們需要從這樣的框架來閱讀這個局勢。
街頭暴力再升 不足以拖垮政府
在過去的五個月裏,很多人的主觀願望是事情愈快結束愈好,早日回復平靜,重新出發。我會相信,甚至連採取最激烈的手段的抗爭者,亦會以為行動日趨暴力之後,特區政府會作出妥協;畢竟無力駕馭局面的特區政府領導們總不想見到要動員解放軍來維持秩序罷!
不過,經過五個月的衝突,有兩點是相當明顯的。
第一、就算現時的街頭暴力再升級十倍,恐怕亦不足以拖垮現時這個政府及協助它維持治安的警隊。所謂香港社會已到了生死邊緣的說法,只是感動群眾的政治修辭而已;一個政府確實是可以終日靠警員放射催淚彈而繼續存在的,這當然是毫不光彩,但在失去了多數市民支持的情況下,這是一種維持生存的方式。
司法系統獨立 不由政權支配
第二、大概中央開始明白,一國兩制在具體操作上,的確存在很多挑戰。就算解放軍入城制服所有抗爭者,如何判刑還是要交給一個獨立的司法系統,而結果並非早已可以預告或任由擁有政治權力的人所支配。
盡管很多人很隨意的批評一國兩制已死,但實際上這個框架仍然起着將香港與內地區分開來的作用。
將這兩點跟前面文章首段所提到一國兩制的方針一貫正確的想法串連起來,我們應該開始明白,香港目前的狀態並不會出現一種戲劇性的急轉彎。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這將會延續多半年、一年,甚至要到現屆政府結束任期為止,那香港社會需要做些甚麼?
遲鈍的政府VS無法安靜的衝擊
如無意外,現屆特區政府不會作出很大的轉變,以尋求妥協或重新開啟對話。獨立調查委員會總有一天會成為一個可談的題目,只不過到時早已錯過了可以發揮作用的時機。
至於堅持衝擊和街頭暴力的抗爭者,大概早已過了可回頭的階段,事已至此,行動的形式或略會調整,但基本上不會停下來。
遲鈍的政府和無法安靜下來的衝擊行動是目前政治形勢中不會怎樣改變的兩極,前者不會(應該說是沒有能力和能量)打開與公眾的對話空間,後者則從來未有想過要作出調整,因此尋求對話的意慾和空間都不多。
夾在兩者間的多數 還可做甚麼?
至於夾在兩者之間的多數,則就算想溝通也找不到真的可以對話的對象。如此這般,他們唯一可以做的就只有由民間出發,盡早構思如何進行社會重建。
必須承認,這項社會重建工程將會是十分艱巨。當市民對政府的信任下降至差不多是零分的時候,任何政府的舉動都只會引起懷疑,難以出現良性的配合和合作。在這樣的考慮下,由民間出發,至為重要。不過,在這個平台上,社會所需要處理的問題甚多,千頭萬緒,必須抓緊一兩個重點來啟動重建工程,否則難以入手。
從北京的角度來看,事後的首要工作是整頓、治理,減低日後的風險。從香港的角度出發,則重點應在於開拓。很多人看見反修例運動中負面的元素,但其實也應該去發掘積極、具備能量的東西。
舉例:新新聞媒體對主流的挑戰。當然,當中有涉及專業及相關規範的討論,但我們必須承認,受眾逐漸改變了要求和期望,而這已不再是主流可以抵抗的。究竟要有怎樣的生態環境(由經營條件到專業操守)才可以令新新聞媒體持續發展,是值得好好研究的事情。
放眼未來 不靠整頓靠開拓
又或者社會秩序。從負面的角度來看,近月的情況是秩序崩潰,這容易令人想到加強監控、嚴刑對待。但從另一個角度所見,則是今次發現,原來當政府失去道德力量的時候,後果不單止嚴重,而且影響十分廣泛。如何通過提升市民的監督來重建規範、秩序(例如如何平衡公眾空間的公眾性與不同意見人士的利益),將是重大挑戰。
很多人都說香港已不可能回去昔日的香港。或者,我們根本就不應問這個問題。既然事情已到了如今的狀況,更應該放眼未來,不是去整頓、控制,而是發展、開拓。
▲ 夾在遲鈍的政府和無法安靜下來的衝擊之間,多數人就算想溝通也找不到真的可以對話的對象。唯一可做的,只有由民間出發,盡早構思如何進行社會重建。(資料圖片)
撰文 : 呂大樂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