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開大學積極推動研究工作 提升教學質素 成果回饋社會

特約 18:48 2019/11/18

分享:

分享:

自1989年成立以來,香港公開大學(公大)一直致力提供優質專上教育。公大深明研究對推動學術發展、提升教學質素的重要,因此,隨著該校近年發展日漸成熟,亦開始投放更多資源,開拓研究項目,並在多個學術範疇取得長足的進展。公大的研究成果除了為社會帶來增益,亦能應用於教學上,充分體現「以研促教,教研相長」的精神。

逐步拓展研究工作 近年成果豐碩

公開大學學術副校長關清平教授表示,作為一所自資院校,公大以自負盈虧方式運作,學費更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因此,大學在運用經費時,必須以學生的需要為優先考慮,如用於增聘教學人員、拓展課程種類或是優化校園設施等。相對而言,公大投放在拓展研究工作的人力和經費難免有一定的限制,致使在創校初期的研究工作規模較小,發展步伐亦相對緩慢。 

關清平教授指出,公大的研究成果除為社會帶來裨益,亦能應用於教學上,充分體現「以研促教,教研相長」精神。

公大研究事務處總監李錦昌博士補充:「過往,公大研究經費不多,部分資金的主要來源為校友或熱心人士的捐款贊助。而隨著公大逐步發展,資源日漸充裕,加上政府於2013年底宣布透過研究資助局開展『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撥款支援自資院校的研究發展,正好為公大進一步發展研究提供了助力。」

關清平教授指出,自政府推出上述研究資助計劃以來,公大每年均積極申請相關撥款,獲批的資助額及項目數量亦持續上升,累計共獲得約港幣8,700萬元的資助總額。

政府以至社會各界的研究資助,有助教研人員進行更多創新的研究項目,發掘及創造新的知識及技術。

單是2019年,公大共有17個項目獲研究資助局支持,涉及資助額逾港幣2,100萬元,為14所合資格自資院校中最高。該校其中一項屬「院校發展計劃」的項目,更獲批研究資助逾港幣930萬元,以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海岸濕地基礎及應用研究中心實驗室」,金額為同類項目中最高。 

關清平教授續稱:「政府適時的研究資助,不但有助教研人員進行更多創新的研究項目,發掘及創造新的知識及技術,回饋社會,更重要的是,獲批資助代表了政府對公開大學的研究能力充滿信心,並對我們銳意發展實用性研究的決心予以肯定。」

設立研究所/中心 開展多元化應用研究
受惠於政府研究資助局的撥款資助以及熱心人士的捐款饋贈,公大自2015年起陸續成立了多個專門針對不同學科和研究領域的研究所及研究中心(詳見下圖),由創科發展、人文學科、教育、社會政策以至於商業皆有涉獵,透過展開多元化的深入研究,並且搭建平台促進專家、學者之間的交流及討論,推動相關範疇的學術發展。

關清平教授解釋,上述的研究所及研究中心大多專注於發展特定領域的應用研究,目標創造具實用價值、並能於短期內應用的知識及技術,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亦可豐富教學內容,直接讓學生得益,達致教研相長。「近年,大學除了投放資源優化研究設施及支持教學人員從事學術研究外,亦鼓勵本科生於其畢業專案項目中融入創新及研究元素,其中有不少出色的學生論文或項目獲邀在國際會議或期刊上發表,學術能力備受肯定。」

公開大學現設有多個研究所/中心,推動不同學術範疇的研究工作。圖為2019年公大「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的開幕典禮。

成立研究事務處 全力支援教研人員

李錦昌博士亦表示,相比大學成立初期,現時校內的研究風氣鼎盛得多,各研究單位及教研人員之間有著日益濃厚的研究文化,令公大在不同範疇的研究項目都有出色的表現。

李錦昌博士表示,研究事務處希望為教研人員提供充足而全面的支援,讓他們可專注進行研究工作。

為配合大學日漸多元化的研究發展,公大將原來的「大學研究中心」改組為現時的「研究事務處」,專職統籌及推動研究活動,並促進學院及各個研究單位的交流及合作,達致協同效應。研究事務處亦會為教研人員提供全方位的支援,協助他們籌辦各式各樣的研究活動、申請撥款及資源、以及和其他院校及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李錦昌博士說:「研究事務處希望能成為教研人員的可靠後盾,盡力幫忙處理研究項目的相關行政及前期規劃工作,讓他們可更專注在研究工作以及撰寫論文上,增加成功獲得撥款的機會,令更多有意義的項目得以順利開展。」

此外,研究事務處亦會適時發放最新研究資助申請資訊,並定期舉行講座及工作坊,講解有關撰寫研究申請需要注意的事項和準備,以增進學術人員的研究能力。

公開大學會定期舉行學術會議、研討會、講座及工作坊,搭建平台促進專家、學者之間的交流及討論,推動相關範疇的學術發展。圖為2018年公大國際商業及管治研究所舉辦的年度學術會議。

科研實力惠及社群 發展「STEAM教育」 培育人才

展望未來,公大將繼續開拓多元化的應用研究項目,其科研實力亦將進一步惠及社群。例如,公大正發展「STEAM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and Mathematics跨學科教育),提升年輕一代對科技創新的興趣及能力,目標為香港培育更多創科人才。關清平教授透露,公大正為本港中學提供有關STEAM教育的最新資訊及支援,全面推廣科普教育發展。

關清平教授簡介:「大學的教學及研究團隊現在積極設計一系列STEAM課程及教材,免費提供中學使用;同時為教師提供專業支援,助他們將STEAM元素融入日常教學。此外,我們亦邀請中學生利用相關公大科研設施,在大學的STEAM實驗室進行探索,並會外借儀器讓同學進行不同實驗活動,提升他們對科學的興趣、邏輯思維以及創新能力 ,預期未來4年可惠及200間中學。」

公大未來將致力發展STEAM教育,培育年輕一代的創新思維及科研能力。

關清平教授表示,期望社會各界可踴躍捐助各大學院校,發展研究,培育更多科研人才。「大學發展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中不但需要牽涉大量的人力物力,社會人士、商界及政府的支持亦十分重要。我們樂見政府於今年推出『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亦懇切呼籲各大企業及私營機構能慷慨響應,贊助我們及其他專上院校的研究項目,協力促進本地院校的研究水平及實力,推動香港科研發展。」關清平教授說。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