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混戰 港企怎做大做強?

評論 2020/01/09

分享:

分享:

人造肉日漸被消費者接受,有美國企業繼素牛肉後,再推出素豬肉,試圖藉此進軍中國市場,而本港初創企業在這方面卻早着先鞭,令這場人造肉混戰更趨白熱化,價格有望下調。

更安全環保 茹素人口市場大

首富李嘉誠有份入股的美企Impossible Foods,前年推出全素牛肉漢堡大受歡迎後,日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消費者電子展上推介素豬肉包。素豬肉跟素牛肉一樣是用血紅素製造,不含麩質、動物荷爾蒙或抗生素,味道卻酷似豬肉。素豬肉包將於下周在美國67間Burger King發售,並會遵照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信仰而設計,希望擴大國際市場佔有率,並打進作為全球最大豬肉消耗國的中國市場。

素豬肉並非新鮮事物,香港初創企Green Monday旗下的OmniPork新豬肉,早在前年已在港售賣,迄今全港有逾200家食肆採用,包括翠華、大快活等,去年底更與上海Taco Bell合作推出限量版的新豬肉Taco。Green Monday今年將在台灣和中國大陸設立生產基地。

人造肉能在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受歡迎,底因有四。其一,非洲豬瘟在全球多國爆發,單是中國便宰殺逾1億隻生豬,令生豬數目大減一半,導致全球豬肉供應緊張,推升肉價,迫使消費者須尋找更安全的替代品,也樂意品嘗全素的人造肉。

其二,消費者日益注重健康。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顯示,每周吃逾18安士紅肉,或多吃加工肉類,都會增加患大腸癌風險。雖然人造肉涉及基因改造蛋白質,但暫時沒迹象顯示這會對損害人體健康,而且營養高,有助人控制體重。市場研究公司Mintel指,近四成美國人更願意吃人造肉,逾半認為餐廳應提供更多款全素食佳餚。

其三,愈來愈多人關注環保。牛羊放屁時會排出甲烷,佔溫室氣體的14%。以美國為例,農夫每年飼養和屠宰逾90億隻牲畜,據科學家分析Impossible的素牛肉漢堡,發現其碳足迹比真牛肉漢堡少89%,且用水量亦少87%,用地亦少96%。

其四,消費者日益重視動物權益,促使他們改變飲食習慣,由食肉獸變成開始茹素。據Green Monday去年公布的港人素食習慣調查顯示,2018年有23.7%港人每周至少吃素一次,比2016年的22%為高;至於七天全素人口則由2.5%急升至3.7%,若以3.7%長期茹素人口計算,香港至少需要555至720間素食餐廳,但實際卻不足300間,反映素食市場仍有很大增長空間。

早佔先機 惟需保創意研口感

隨着消費飲食習慣改變,人造肉市場商機湧現。《食物的未來》分析全球132間食品公司,發現55%正研究增加植物蛋白質,其中41%肉類及奶類製品生產商正積極增加植物蛋白質。市場研究公司BIS Research估算,植物類食物和飲品市場在2024年底前會高達804.3億美元,在2019至24年間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3.82%。正因為前景亮麗,相信繼雀巢公司後會有更多企業加入戰場,令價格有望下調。

人造肉將現混戰,港企在亞洲市場早佔先機,能否做大做強,視乎能否繼續保持創意,推出更多口感和味道足以媲美真肉的人造肉,讓消費者保持購買食用意慾。

首富李嘉誠有份入股的美企Impossible Foods,前年推出全素牛肉漢堡,大受歡迎。(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沈帥青

欄名 : 港是港非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