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查和AI民工

副刊版

發布時間: 2020/03/16

分享:

分享:

值得敬重的武漢女醫生艾芬採訪文章,透露疫情最初危機如何因上報被耽誤,釀成後續一連串問題,這篇《發哨子的人》被不斷刪帖,又以各種方式民間傳播及至海外,還一個真相之餘,也顯示了中國龐大網絡審查網的威力。

網民自覺要用甲骨文、摩斯密碼、情緒符號、錄音版去傳播,當然是知道正常的文字、圖像版,會被輕易刪帖。這高效的審查運作,動用的也是人力,甚至現在中國強調發展的AI人工智能,對人手的要求也是缺一不可。

先說審查,現在網上資訊太多,管控的方式,已名正言順轉嫁到平台上,出問題的話,封查平台就可,省了不少工夫。於是出現的情況是,平台自己要有強大的審閱團隊,並成了一個人多的產業。這審查產業,也是全國分工。你或會好奇,反正都是網上辦公,沒有地理之分啊!

是的,哪裏都可幹這份活,但以公司運作效率和成本而言,把產業集中在低成本地區,還是有好處。現在中國幾大審查及數據標註產業大區,有濟南、天津、西安等,有些一整棟大樓幾百人主要都從事這一行。

他們工資大約四、五千(人民幣,下同),每天輪班查看超過一千條信息,以前只審圖文發帖留言,自短視頻興起後,要看各式「作品」,不雅的、色情的、反動的。雖有了圖片識別或敏感詞辨認,但保險計,平台免被舉報,人手分辨才是最能把關的一招。中國的社交言論空間,就是給這樣一群不知其文化程度的審查民工把控着。

另外,就是數據標註員,均薪三千元,被稱為AI民工,他們日復日,在畫面、用戶回報留言上,作各種標註分類,以便收集龐大資料作分析,研發更先進的人工對應。可以說,在具備真正AI智能之前,所需的先是大量人工。

撰文 : 李照興

欄名 : 中國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