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排隊搶口罩啟示 數碼鴻溝須正視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中國轉趨緩和,但病毒卻繼續在全球擴散。據世衞組織每日疫情報告顯示,至3月25日夜晚,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總數達到436,959例;死亡病例達到19,668例。無論是確診病例或死亡病例,歐洲地區都持續增加,確診病例累計超過20萬例;死亡病例逾萬。
美國的疫情亦告轉急。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截至香港時間3月25日晚上8時,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55,242例,死亡病例累計801例,成為海外確診數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確診數達69,176例的意大利。可見新冠病毒肺炎在全球「大流行」疫情,迄今也未知伊于胡底。
科技發展將人「分隔」 貧者愈貧?
不少醫學和公共衞生專業學者從確診人數、病亡率、基本繁殖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等角度,對COVID-19的爆發、感染和防疫等問題作出了分析與評估。筆者於本文擬從「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的角度,去檢視今次新冠病毒肺炎對市民的生活影響。
所謂「數碼鴻溝」是指今日數碼時代,社會上不同人口,經濟狀況、居住環境、階級背景等不同的人,其接觸(Access)數碼產品、電子信息或通訊科技(如手提電話或網絡等)的機會與能力上之差別。簡單來說,科技發展把部分人「分隔」開來,就像經濟的發展,把不同人取得收入的差距也拉得更大,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
電腦界亦出現這種本質現象。不過,大多數對數碼鴻溝的分析,集中於其「接觸」,即可取得和使用電腦或互聯網之上,以為解決了「接觸」問題,鴻溝便可得到收窄。這是一般性的想法和分析。
在今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無論大中小學都告停課,老師通過網上授課教學。然而,有人擔心,如果學生在家中缺乏電腦或沒有高速上網裝置,這些學生接受教育的機會,豈不是受到減少甚至遭到「剝奪」?
因此,一些社會慈善團體便撥錢資助貧窮家庭為孩子添置電腦,方便他們學習;也有機構免費向學童派發高速上網卡,使他們能夠在家中參與老師的網上授課。目的是冀把家中沒有電腦或高速上網裝置的貧窮家庭學童,能夠取用到數碼產品,消除「數碼鴻溝」當事人無法「接觸」取得應用機會的阻障。
然而,很多可接觸或有機會使用數碼產品或裝置上網的人,往往有一個「不懂用」問題,使數碼鴻溝問題未能根本得到處理。在今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一罩難求」的搶購現象,最能說明這個問題。
在2月份,疫情在香港來勢洶洶時,市民紛紛搶購口罩,用以防範受到感染。我們看到逾千人在相關店舖門前輪候購買,或排隊等候取得免費派送的口罩,此情此景,幾乎無日無之。在長長的人龍中,當中看到多是白髮蒼蒼的長者,以及一些看起來收入不高階層的人。
另一方面,亦有若干人——包括筆者身邊一些朋友,他們並沒有去排隊。主要原因是他們都是互聯網上的老練應用者甚至是技術熟悉者,透過上網,找尋到信息,到全球各地包括日本、南韓以至歐美地區搜購。即使有部分國家禁止口罩銷售出口,但熟悉應用互聯網的人,亦可通過輾轉的網上渠道,把口罩送抵香港。
安坐家網購 懂應用待遇不同
可以看到,在今日互聯網世代,懂得應用網絡提供方便和不懂得應用的人,在生活質素上得到「不同待遇」。不應用的人,其生活質素大大受到影響。隨着5G和物聯網普遍應用,若數碼鴻溝進一步拉闊,則香港除了經濟上的貧富差距日甚外,在數碼鴻溝差距上,若也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社會無法把科技進步帶來的福利,進行較為公正的社會分配,問題實在值得留意和及早處理。
數碼鴻溝的現象,在排隊「搶購口罩」事件中特別顯眼。我們從這事件中取到甚麼啟示呢?
應用層面打開缺口 收窄鴻溝
很顯然,解決香港的數碼鴻溝問題,除了處理好「可接觸」的問題外,更要解決「可應用」這個更關鍵的問題。如何令這些人在應用數碼產品上形成習慣、有使用的積極性和決心,顯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筆者過去曾研究美國在2003年由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推出的「謝絕來電登記計劃」(Do Not Call Registry),這個計劃要求消費者透過網上或電話登記取用服務。筆者的研究發現,部分美國人如果不保留一個電話渠道供其登記,而只強迫他們用互聯網登記,他們便索性不登記。事實上,當時美國全國的網絡滲透率甚高,很多市民沒有「接觸不到」網絡的問題。不登記去使用電子服務,「慣性」使然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見Migration of Service to the Internet:Evidence from a Federal Natural Experiment一文,刊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Vol. 26, No. 3, September 2015, pp. 606–618)。
如今不少政府和商業機構已透過網絡提供服務,在「不習慣使用」情況下,顯然會有一批人(如上文提及在街上輪候「搶購」口罩的人)無法享用到這些電子服務。目前,香港網絡滲透率差不多達到百分百,但為甚麼依然有市民只用電話買賣股票、或致電銀行取用服務,甚至在郵局排隊進行公共服務付帳?可見數碼鴻溝的問題,並非停留在「可接觸」數碼產品的層次,而需要在「應用」層面打開缺口,收窄鴻溝。
搶口罩事件清楚顯示,應用網絡的人與不應用的人,生活質素明顯受到影響。基於不少人家中並非無電腦或上網裝置可用,而是在生活中,「不習慣」用來進行交易或取得服務。因此,紓解問題的方法之一,是盡量簡化數碼服務使用設計的複雜性。這是一個重要的使用誘因,讓年紀大或知識水平較低的人,都可以用得上。
增誘因 簡化數碼服務使用
譬如,我們看到,不少上了年紀的人都玩手機電子遊戲,原因是操作容易,使用簡明。可以說,把服務的數碼應用程序簡化,據此去引導這些人進入網絡世界,從而能夠享用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福利,也讓他們有更多的行動選擇方式。例如,在今次疫情搶購口罩事件,便不用辛苦地在街上排隊,天未光便出門輪候。
值得一提,筆者上文提及的研究論文,其中一個結果發現,人口分布對數碼鴻溝亦有影響。教育程度低的人,數碼鴻溝的距離愈大,因此,收窄遭科技「隔離」的人,教育程度低者無疑是目標群體。
另一方面,有些人口雖然未必有直接「接觸」數碼產品或信息的渠道,但通過社交圈的朋友或家人,可以間接取用到電子服務。筆者幫助家人及親友從網上購買到口罩,便是一例。反而那些既無法「接觸」、又缺乏家人或朋友協助的人,最需要社會關顧他們在數碼鴻溝上的孤立無助境況。
今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白髮蒼蒼的長者和普通平民排隊搶購,給我們一個深刻的體會——今日數碼世界裏「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這個數碼鴻溝問題不能忽視。
▲ 今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白髮蒼蒼的長者排隊搶購口罩,讓人體會到數碼鴻溝問題不能忽視。(資料圖片)
撰文 :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