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聽耳機「耆」招 分離人聲環境聲

減雜音免長者頭痛 外形似科技產品

要聞版 2020/04/02

分享:

分享:

隨着年事漸長,部分長者聽力漸弱,雖可佩戴助聽器幫助,但環境嘈雜易致頭痛。有本地初創公司將大學研究成果落地,研製可分辨環境聲及人聲,度身調整最適合音量的助聽耳機,預計今年7月起在本港及內地市場推出。

該初創公司於美國參展期間,遇上當地器材供應商,原來美國法例規定電影院須設置助聽系統,便促成合作,正與供應商洽談,有望進軍美國市場。

縱使有助聽器輔助,但長者使用時往往遇上諸多問題。初創公司「音科」產品經理伯思安(Sigurd Anders Berg)表示,他們曾經向500名佩戴助聽器的長者詢問使用情況,發現他們最多投訴的是聲音嘈吵,尤其在乘車或到茶樓飲茶時,環境聲伴隨人聲一同放大,吵得他們感疲倦和頭痛。

科大技術 落地轉化產品

科技大學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系教授蘇孝宇研究音頻分離技術近20年,與同系畢業生張健鋼在2015年成功解決軟硬件技術問題,兩人在2016年成立「音科」,將技術落地轉化為應用產品。

伯思安表示,「音科」採用了科大的技術,能夠將人聲及環境聲音分離,並將人聲清晰放大,即使在茶樓般的嘈雜環境,耳機也能從收音的方向及說話的聲量,分辨是同枱一同談話的人,還是其他環境聲,再分別調整音量。

設手機程式 聲音個人化

一般助聽器多是明顯地掛在耳上,外人很容易留意到。伯思安指,其助聽耳機外觀不像醫療產品,反而像科技產品,避免長者怕被標籤而拒絕佩戴。耳機分為本體及耳筒兩部分,本體具有多種接口及藍牙功能,方便插上一般耳筒或利用無綫方式輸入音源。

他又指,產品設手機程式,讓使用者只需花5分鐘,就可完成聽力測試和設置音量,因應長者聽力而做到個人化調校聲音放大的效果。他稱,公司曾做過調查,發現這類產品「很多時都是由長者的子女或孫兒購買」,故相信家人能夠幫忙設置。

除了長者外,產品是否適合兒童使用?伯思安稱,需要助聽器的兒童中,聽力損失情況多數較嚴重,甚至已達失聰情況,惟耳機並非醫療用品,作為輔助工具,較為適合開始出現聽力損失的長者使用。

7月中港推 暫定價4千

耳機暫定售價約4,000元,較傳統助聽器便宜一半以上,原本打算6月在一個展覽上正式在本港及內地市場推出,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已改為延遲至7月才發售。伯思安說,除發售時間外,疫情暫無對產品開發造成打擊,他們今年目標是賣出5,000套產品,期望2至3年內達到10萬部的銷售量。

「音科」目前已集資近2,000萬元,亦獲多個獎項,包括貿發局創業快綫等,今年初更到美國參與年度盛事消費電子展(CES),被當地電影器材供應商相中。原來美國法例規定電影院須設置助聽系統,但戲院供應的耳機未必適合每個人使用,「音科」的個人化助聽耳機有潛力開拓成千上萬家影院的市場。

伯思安表示,雖然他們仍在非常初步的洽談階段,但發現這個小眾市場後,認為這是幫助別人的好方法,「我們提供小小的一件裝置,就能為許多人帶來改變。」

作者:徐紹軒

責任編輯:蔡偉強

來自挪威的「音科」產品經理伯思安認為,政府及機構願意支持初創發展,鄰近生產基地深圳,加上法治制度,都是本港發展創科的優勢。(黃建輝攝)

「音科」助聽耳機可分辨環境聲和人聲,僅放大後者,而外觀設計亦較時尚,減少長者抗拒配戴。(黃建輝攝)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