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退休校長以英語教育為己任 出錢出力在國內建校義教
退休校長吳良川的名片,非常值得玩味。一生與英文「為伴」,在聖伯多祿中學教了10年英文,然後轉往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當校長,直至2000年退休,仍然以培育學生及老師英文為己任。於是名片上的銜頭--F.V.W., V.I.P.,原來是指Freelance Volunteer Worker, Very Insignificant Potato,實在太謙虛了。
退休20年,這位自稱為「獨行義工-軟硬兼施」的前校長,軟件是在內地助學、英語教書、培訓老師,而硬件就是建校,可以說出錢出力,退而不休。
吳校長展開其在國內遊走教學,始於2002年,第一站是他小時候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廈門。「我是福建人,小時候在廈門生活了一、兩年。」他主動到像廈門離島般的集美一帶學校敲門,希望能教英文,大家一拍即合。校長問吳良川是否要代找宿舍?他答:「我不要錢,我是義務的,自己租地方住。教了年半好愉快,與學生好老友。」
他說起如何培訓學生英語,就眉飛色舞。「最難忘是假日帶學生去鼓浪嶼,在當地的教堂,我預先找了一些外籍人士,與學生分組會面。學生初時很驚,因為全程要用英語,後來說夠鐘要走,一個二個都不願走,雞啄唔斷。」最後得出的回應是:「一世人上英文堂,這一堂英文堂是最好的。」
「教英文可以是這樣,跳出學校的環境,走入生活中學英文。」吳校長於是又安排學生分組到廈門機場,見到遊客就說「阻你幾分鐘」,然後將一早準備好的問題,與外籍人士交流。「之後他們要回來寫報告,活學活用,終生難忘。但這些機會不多,不能每周也有。」
去貴州義教只想雪中送炭
南方港口廈門見識過,於是吳校長又去北方港口大連,教了三、四個月英文,其實都很開心,得閒又跳下社交舞、打下羽毛球。「但大連的冬天實在很冷,那年11月供暖遲了兩周,結果瞓覺要着3條褲,穿很多件衫都唔得,兩公婆攬着瞓,但不能太久,分開又會好凍,結婚咁耐都未試過咁親密,最後都是頂唔順返香港。」
之後吳校長又去過貴州、開平義教。2006年,他在貴州雷山縣開始了English Teachers Training Program(ETTP),縱使翌年在酒店遇到意外,也無損他一顆教學的心。「我們住在一間只需50元人民幣的平價酒店,因為在這小鎮實在沒有其他選擇。有一晚我沖涼,我感覺到有強烈的電流經過我的右手,我嘗試用力摔掉花灑喉,但不果。我好驚,幸好花灑喉突然從我手上掉落,我立刻衝出浴室,意會到我剛與死神擦身而過。」
這次的漏電事件,沒有嚇退吳校長要在國內窮困地方義教助學及建學校的決心。甚至有人問他,為何不到北京及上海培訓呢?那裏的教師更具資格。他答說:「如果我去北京及上海,只是錦上添花;但去貴州、陝西,則是雪中送炭。」
助學金建校讓學生有書讀
事實上,吳校長真的繼續坐言起行,與兄弟姐妹夾錢,在貴州及江西建了9間學校。「我們專挑落後的農村,看看有沒有適齡的兒童。在我們眼中,當地殘舊的小學已是危樓,但因為太窮,小朋友要繼續在危樓上課。」他說最初只是用10萬元建一間學校,然後政府再補貼二、三十萬元,後期愈建愈貴,他要給二、三十萬元,而政府就給50萬元。
因此,建校不能無止境,雖然他也有替一些慈善基金建校,但後來他與朋友成立資賢助學金,資助貴州3間學校的高中生上學。「大約每年資助180名學生,每人1,000人民幣,因為他們的學費及住宿費要4,000元左右,負擔不起,許多時候要問親戚借,結果這裏欠債那裏欠債。現在有了助學金,學校又補貼,加上暑假找暑期工做,基本上問題是解決了。」雖然不是資助全費,但吳校長希望每人一點點,可以讓更多學生受惠。
作者:何小雲
責任編輯:招美寶、鄺素媚
▲ 吳良川畢業於喇沙書院,當年中學有不少葡萄牙、印度、巴基斯坦的同學,也有很多愛爾蘭的修士,造就了學習英語的環境。(陳靜儀攝)
▲ 在貴州黔東南雷山縣,吳校長、導師與苗族學員合照。(被訪者提供)
▲ 吳校長應邀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學生做兩天英語講座,禮堂坐滿,很多學生乾脆坐在地上。(被訪者提供)
▲ 在江西捐建學校竣工,與弟妹合照。學校都以父母的名字——奕華正治命名。(被訪者提供)
▲ 為貧困高中生助學,派利市讓他們可以繳交學費及住宿費。(被訪者提供)
▲ 貴州的貧困農家,真的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家訪時當吳校長是貴賓,煮了四餸一湯奉客。(被訪者提供)
▲ 在內地教英文老師,其中一個活動是Mock Wedding,讓他們了解西方文化。由導師扮新郎新娘,吳校長扮神父,不說,還以為真的結婚。有個靚仔導師,曾經因此而「結了3次婚」。(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