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疫境停課退款?教育目的須反思
新冠狀病毒肺炎肆虐,本港各大中小學都停課,不少學校都改在網上授課。不過,此舉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爭論,認為網上授課與原來承諾的教育質素不符,有「貨不對辦」之嫌,於是要求學校退還學費,在美國更有大學生向校方發起集體訴訟。「退款」要求之聲不僅在歐美多國校園響起,也在香港同樣可聞。
這個「退款」訴求背後的一些教育理念與問題,實在很值得我們深思。
網授「貨不對辦」 學生非消費者
第一,學生交學費報讀一個課程,究竟想得到甚麼?從經濟學角度看,可交易的實物或服務都有「商品」的消費屬性,但就教育來說,可以用消費的角度來審視嗎?
若用「顧客」的消費心態或身份,去檢視學校所提供的課程是否「貨不對辦」,無疑有所不足,因為教育並不是一種純消費行為那麼簡單。
從學校的立場看,把教學內容透過網絡媒介授課,學生通過網絡媒介學習,完成學習過程,校方經審視和評核後,予及格學生獲頒授一個學位或文憑證書,學生其實已完成了課程學習的全程,達致了教育的目的。
究竟一個學位或文憑證書是否足以實現了「學習價值」?嚴格來說,迄今依然未有一個社會共識看法。
若用顧客心態或身份去檢視學習過程,一些課程,若老師講授得「不合心意」,與本身的「消費期望」不符,就覺得自己很吃虧,所花的學費「物非所值」。這種想法是否合理?答案很清晰吧。事實上,教育從來都不是以此作圭臬,去衡量教育的成效。
校園環境氣氛 同屬教育價值
另一方面,從校方立場說,學校使用網絡媒介來授課,學生完成學習,經校方審視和評估成績,給及格學生頒授學位或文憑證書,已經完成了教授任務,達到教育的目的,因而向學生收取學費也很合理,然而,這種想法也非全對,因為學生在校園的學習過程,還有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和互相砥礪、老師向學生的耳提面授、校園環境的學習氣氛陶冶等,這些也是教育價值的一部分,非校園實堂授課便無法取得這些效果,對學生來說的確有所缺失,因而校方的想法也有不足之處。
由此可見,當下的教育問題,委實有很多值得深思和反省的空間。今次新冠病毒疫情下,學校停課,由此出現退還學費之聲,實在給我們一個反思教育問題的良機。
筆者認為,目前學費「退款」問題的爭拗,各執一詞並沒有意義,因為關鍵之處,是教育模式的改變。究竟傳統教學模式是否已未能滿足時代的需要?新的教育模式是否會隨着今回大面積的遙距或網絡授課而出現?這個新教育模式是否可以達致教育之目的?連串問號馬上引起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即教育目的是甚麼?
未深入討論前,不妨先聽聽若干學生對網上教學的一些顧慮。他們擔心,網上授課,校方如何評核學生的成績?有沒有學生在視像鏡頭後作弊,造成評核不公,使自己的評核成績受到影響?順筆一說,一些大學索性取消分數評核,只以「及格」和「不及格」兩級標準,來體現學生的學習結果。這樣,相關問題也來了——究竟教與學要達致的目的,是否純粹的學習,抑或是把同學的成績進行分級?目前,很多人都把兩者混同起來。
成果導向教育 重能力輕分數
近年教育界興起的「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 Education),這個教育理念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William G. Spady提出來。他指出「成果」的重點並不在於學生的課業分數,而在學習歷程結束後,學生真正擁有的能力。Spady教授認為教育系統聚焦於促使學生達致擁此能力,學生是學習合作而非相互競爭。
近年在美國以至香港,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對這個「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推崇備至。香港的文憑試其實也帶有這個理念的色彩,認同教育目的並不是以分數來體現;教育的目的不應該對用分數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序,而應該着眼於學生從學習中所得到的能力。
香港文憑試成績的一、二、三、四、五級,是按學生取得的能力來分類,達到這個能力的範圍,就給予這個相應達標的標示類別。但「五星星」則為依然是按分數對學子進行次序分級,體現高下之別。然而,畢竟「五星星」只用來對極少數的學生進行「次序分級」,對大部分學子依然強調學到多少東西,通過所取得的能力作類別衡量,不強調個體的分數評級。
不過,社會對這個崇高教育理念並非全盤接收。社會依然着眼於成績的優秀與次序高下,以此去識別人才。企業聘用一個學生,仍然要看學生的能力級別,而非類別。
以大學頒發獎學金為例,在僧多粥少情況下,獎學金給誰?如據能力分類的成績進行選取,則可能有幾百名學生都符合資格,怎麼辦?事實上,若把衡量實力的指標用類別方式,當達致某一個範圍能力便給予相應類別評核的標示,則從學校發出的「成績表」看,眾多學生的成績都差不多,如何識別個體的能力高下?在大學的層面尚且如此,若在社會的層面,企業包括跨國機構在招聘員工時,又如何有效識別和選取人才?
硬性評核指標 辨識選取人才
學習評分是一個能夠判定能力高下的指標,這個指標對社會有需要使用這些指標的機構來說(如需要通過分數高低,去評估一個素未謀面工作應徵者的能力,以判斷申請人是否有能力勝任這個崗位的工作),評分無疑有一定的判斷作用,有效分辨出不同能力的人。
此外,聘用人時,還有一個經濟學上所謂的「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現象。在勞工市場,僱主想知道崗位空缺申請人的能力高下,但只有申請人才最了解自身的實力高低,僱主無從掌握,在這種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必須依靠一些有效客觀數據作判斷準則,因而會着眼於學員在校成績分數的評級。
總而言之,教育除了有一個純粹「學習過程」的崇高理想外,還有一個社會功能,就是透過教育去辨識人才。當然,這種評級會為學習帶來壓力,但若然缺乏這種識別個體能力高下的評級標準,社會如何去選用具真才實學及能力的合適人才?
平衡教育理想 社會功能期望
在今次疫情中,網上教學令學生憂慮,他們心中的教育目的,是評分識別人才的社會功能;而學校則往往認為,從學習過程中育化學生,已然達到教育的目的,學習的核心,在於效果而非光求分數,而社會上亦有不少人認同和附和。但這顯然是兩個不同的見解,各執一詞,必然無法對教育目的得出一致性的結論,所有爭議都屬徒然。因此,我們如何平衡效果導向的理想教育目的,以及社會對教育功能性效用的期望,實在是今次疫情下學校停課給我們一個深刻反思的重要問題。
▲ 學校透過網絡媒介授課,學生通過網絡媒介學習,校方經審視和評核後,予及格學生獲頒授學位或文憑證書,學生其實已完成課程學習的全程,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