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頸椎移位可致手痺 忽視影響深遠

副刊版 2020/07/04

分享:

分享:

問問自己:在一天內手機和電腦平均會用上多少時間?最新調查顯示,因疫情影響全球使用智能電話及用Apps打機遊戲的時間大增20%,平均每日5小時。

「低頭族」長遠問題叢生,頸緊膊痛司空見慣,有部分更出現手痺現象,其實這已是頸椎出現問題的警號,絕不能輕視。

對於頸椎移位可致手痺,Amy有很深刻體會,她形容為噩夢。「大約10年前,我任職文職工作,每天有大量文件需閱讀,有時太疲累會用單手托着頭看,又會趴在桌上看,總之姿勢都是東歪西倒,差到像無腰骨。」

有一天,她如常埋首文件中,突然右頸、肩膊、手臂傳來陣陣痛楚。「是劇痛那種,頸項轉動有困難,稍一牽引會痛到流淚,由膊頭至手腕一段完全麻痺。」此情況,令她以為自己是中了風,但病徵又不大像,於是馬上放下工作去求醫。

又復位、又針灸後,她才告別痛楚,自此她也注重姿勢,看文件會拿至視綫水平,那些趴桌壞姿勢不再復見。「當試過那種痛入心的痺痛,想起都猶有餘悸,不想重蹈覆轍。」

頸椎移位觸及神經

跌打痛症專科中醫師甘澤民博士指出,手痺是因為觸及到頸椎神經。頸椎有7節,椎體與椎體之間有椎間孔,神經穿插其中。當長期使用手機或電腦姿勢不當,頸椎移了位會觸及神經,逐漸會感到手痺,如不處理,這個狀態維持一段時間,神經壓得太久,便形成慢性痛症,如影隨形。」

此外,神經被壓得時間愈長,肌肉也會收縮繃緊,骨與骨之間的椎間盤受到壓力,久而久之或會造成椎間盤突出。「因為頸椎之間充斥着像啫喱的椎間盤,成分是水份,當椎間盤纖維環韌帶破裂,椎間盤便會擠壓出來,附近組織張力加大,觸及神經便衍生手痺。但椎間盤後方是脊髓,破裂後若觸及脊髓,會令患者腳軟無力,甚至難以活動。」

頸橫紋和「富貴枕」的警號

頸痛衍生手痺,從外觀上亦可略知一二。後頸出現頸橫紋或頸後有一個凸起的包包,稱之為「富貴枕」,其實是因為頸椎壓力過大,令頸部脂肪積聚,這已是一個求救訊號。

甘博士指出:「『低頭族』用手機時,頭部下垂的角度愈大,頸椎受力就愈重。而頭部下垂動作維持愈久,肌肉緊張,頸椎壓力相對也愈大,以至頸骨關節錯位,觸及神經,手部便麻痺。目前『低頭族』無分年紀,因頸椎錯位引致手痺的年齡層,老中青皆有。」

手指麻痺反映源頭

甘博士指從哪隻手指感到麻痺,已知頸椎哪一節受壓。如拇指及食指麻痺,反映橈神經受壓、中指麻痺反映正中神經受壓、尾指麻痺反映尺神經受壓。最常見是橈神經受壓,大多是頸椎第4或第5節出事所致,再配合照X光診斷,就能精確定位。

手痺程度因人而異,輕則如感到被蟻咬或一下一下像觸電般感覺;嚴重的會長期維持麻痺,難以忍受。有些人會服用止痛藥或維他命B,但甘博士形容治標不治本,應從源頭入手,根治病源。

治療方面,甘博士指中醫師從檢查及X光片中找出關節引致問題的定點位,透過正骨手法從中矯正,把受壓的神經回復,痛感可迅速消失。如年紀大氣血差,恢復緩慢,或需配合中藥雙管齊下。如肌肉過於繃緊,才配合針灸,加快復元速度。

手痺會影響病人日常工作及生活質素,一旦頸椎惡化,或致頸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所以手痺持續數天,患者應盡快求診。有些人手痺了很久才求醫,一直以為按摩或伸展運動可解決痺痛。「患者每次按摩或作伸展運動完,好像覺得頸緊鬆了點,得到紓緩,但過兩天又再繃緊,其實根源沒有處理到,依然會痺,未有對症下藥。」

作者:周美好

責任編輯:李越樺

低頭族頸椎移位可致手痺(Getty Images圖片)

看手機低下頭、看電腦熒光幕身體往前傾,頸椎壓力太沉重。(Getty Images圖片)

跌打痛症專科中醫師甘澤民博士說:「當頸椎骨排列錯位或頸部肌肉緊張,頸部壓力增大,壓到頸部神經綫就會出現頸痛和手痺。」(周美好攝)

椎間孔本身呈橢圓形,當長期姿勢不當,久而久之收窄造成發炎和骨質增生(俗稱生骨刺),當壓着神經綫時會出現手痺等徵狀。(周美好攝)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