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之快招惡果 抗疫不可「疲勞」

評論 2020/07/28

分享:

分享:

港人抗疫多月身心俱疲,早前因疫情緩和而有所鬆懈,結果令疫情急速反彈。抗疫疲勞(COVID fatigue)屬心理作祟,惟一時鬆懈隨時危害個人及至親的安危,為己為人都應保持自律。

泳灘迫爆 人流多去年1倍

本港在疫情初期取得一定抗疫成效,多因市民警惕及自律,保持衞生,但近期開始鬆懈,因外出群聚用餐而引致多宗感染個案。港九拯溺員工會日前表示,雖康文署已宣布關閉泳灘,但仍有數以千計的市民因無法外遊而湧到清水灣、淺水灣等泳灘,人流比去年同期多逾3成至1倍。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表示,明白市民抗疫疲勞,加上天氣炎熱及無法出街,難免感到痛苦,但呼籲市民繼續忍耐,等待疫情受控。

抗疫疲勞並非本港獨有,日本有媒體早前報道,當地政府呼籲民眾為抗疫避免外出,但當地大部分年輕人雖佩戴口罩,卻仍漠視群聚播疫風險,例如覺得新冠病毒危害性不如流感,即使感染亦無礙,更有前往酒吧及派對場所消遣娛樂的年輕人稱「跳舞就可以將病毒吹走」。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公布的一份報告亦顯示,當地禁足令實施期間,完全配合社交隔離及居家抗疫措施的國民,在兩周內由7成下跌至不足6成,30歲以下人士更不足5成。英語國家近期亦出現新興詞彙「covidiot」(新冠白癡),形容在疫情期間作出自私行徑、置公共衞生及他人於不顧的人士。

長期處於高壓緊張狀態及佩戴口罩,難免覺得辛苦。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家Kaye Hermanson指,抗疫疲勞源於長期的極端壓力、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人們或因此開始倦怠及疏忽,更令加州和美國其他州份疫情再次爆發。

做簡單運動 勿遏抑情緒

一時鬆懈,隨時招來多種惡果。美國一名任職司機男子Brian Hitchens,今年5月在Facebook發文指,自己對疫情不以為然,出門不戴口罩等裝備,令他及愛妻雙雙感染新冠肺炎,自己雖然逐漸好轉,妻子卻需要依賴呼吸機,感歎「後悔都來不及」。

Hermanson表示,人們若感到抗疫疲勞,可培養適應能力應對,例如做簡單運動幫助身體釋放安多酚(endorphins)以改善心情、鍛練建設性思維(constructive thinking)、並避免過分遏抑個人情緒,有需要時盡量與他人溝通(見表)。

市民面對新一波疫情大爆發更須自律,將防疫意識提高到最高級別,盡量留在家中,減少人流接觸,才可盡快遏止疫情進一步擴散。

疫下難外遊,不少市民湧到泳灘消暑解悶,惟人多聚集容易散播病毒,恐令疫情更失控。(資料圖片)

撰文 : 沈帥青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