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把握復康黃金期 中風後可100%復元
中風,可以突如其來,令當事人措手不及。40歲以下的中風病人漸多,早已不是七老八十的專利。中風後遺症不少,但科技推陳,現有不少相關復康治療訓練,中風後努力下苦功,有患者100%復元。
病人:中風打擊大 靠毅力扭轉劣勢
55歲的Sam(假名)去年11月尾患上感冒,但不知何解右手有少許不協調,家庭醫生指感冒菌入了神經綫,介紹見腦神經內科。入院照磁力共振(MRI)後確診腦幹附近缺血性中風,但只是輕微。同時,亦驗出他有高血糖及高膽固醇,身體各部分未有出現僵硬,只有少許不協調。
但出院後,病情慢慢變差,他12月23日再度入院,再照MRI後仍然是腦幹附近中風,之後病情急轉直下,連左手也僵硬、失去平衡、說話不清、吞嚥固體食物有問題,加上腳掌有骨折,需要做手術復合。
全面治療 改善受損機能
打後Sam接受了連串治療,改善中風損毀的增加,初步打抗血小板針,及需服食抗血小板藥、降血壓藥、降血糖藥及降膽固醇藥。待病情穩定後,住院1個月期間,每星期做五、六次rTMS(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亦打過一次肉毒桿菌針在右手右腳,藉此鬆弛肌肉。他住院時,多次接受物理治療、言語治療,改善吞嚥及說話能力,避免食物跌進肺部。
1月底出院後,他也沒有鬆懈,每星期3次做物理治療,同時亦有繼續做rTMS,每星期1次見言語治療師。出院後康復很理想,尤其是說話和吞嚥能力,很快就康復和以前一樣,治療至4月中停止。之後就在家中每周做3次30分鐘帶氧運動。
突然失去活動、自理及說話能力,Sam坦言對好動的他,是莫大打擊,當時不敢想像將來如何生活。他語重心長說:「中風不限年齡,身體檢查很重要,三高盡早發覺,藥物可以有效預防,尤其是有家族遺傳的人。好幸運可以康復接近100%,感覺就像從地獄走出來,感謝家人和醫生的幫助。」
醫生:傳統+嶄新中風療法 多管齊下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李常威教授表示,中風是腦血管疾病,當血液運行至腦部出現不正常時,會導致腦細胞壞死,引致此情況原因有二:
缺血性中風(腦血管栓塞)
即急性中風,8成中風患者屬此類別。由於輸送血液到腦部的血管硬化,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一般而言,是由於血塊或脂肪積聚血管所致。缺血性中風可以及早防範,盡早治療更可減輕病情。
出血性中風(腦出血)
俗稱「爆血管」,由於高血壓或腦血管疾病,導致腦血管破裂。
他指出,有時候中風血管栓塞,有可能一兩個小時甚至幾分鐘內可自行通回恢復,部分患者以為可以不理會,這其實有機會引致大中風。醫學界為讓大眾了解中風徵狀,將之歸納為「談、笑、用、兵」4項:
談:表達或說話有困難。
笑:面部表情不對稱。
用:手腳不能發力。
兵:即時請「救兵」,馬上求醫。
救治黃金期
「盡快看醫生十分重要,因為就算中了風,血管已栓塞,須把握有效的醫治期,馬上送院在4小時內通返血管,有機會能把血管修補。」
中風有救治黃金期,目前已有藥物治療中風,只要在病發4小時內注射患者體內,把栓塞血管通回,讓受損的腦細胞康復。惟能把握這急救黃金期的病人不足1成,因出現病徵仍未盡早求醫。「有時中風病徵未必那麼明顯,病人無及時到醫院。有時中風在睡覺時發生,到發現時已不知中風中了多久,若中風已有一段長時間,當血管已通回,注射急救藥物反會加劇血管出血。」
約七、八成的中國中風病人都屬腦血管栓塞,餘下兩成為腦出血,腦出血病人出血嚴重危及生命,或須施行手術急救,以防再度出血。
康復黃金期
因腦部主宰人體不同功能,當腦血管栓塞,臨床上會有不同病徵,包括喪失言語及活動能力,甚至吞嚥困難。李教授說:「中風後,無論血管屬於栓塞或出血,當腦神經細胞受損及壞死是無法逆轉的。但要知道,腦部很多腦細胞未被運用,有患者頭1個月的活動及言語能力受影響,半年或1年後能康復,是因為將未曾運用的腦細胞訓練,進行以前未做過的工作,令受損的功能得以復元。」
康復黃金期是指中風後頭3個月至6個月,活動手腳、進行訓練腦細胞的康復治療,復元機會增加。惟言語及認知功能受損,康復期較長,或需1年以上。肯定的是,愈早進行康復治療愈有效。
多種治療方案
訓練未運用的腦細胞重拾已失去的功能,中風病人須付上毅力與耐性,李教授指出研究發現要改善失去的功能,訓練要重複500次以上,才能令腦細胞重新學習及運用。除傳統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言語治療外,目前已有不少嶄新的中風後康復訓練,包括:機械人助病人步幅訓練、機械手改善手指活動能力。另外較新的方法有:
思維想像法:中風病人手腳不靈活,但腦部可不間斷思想手腳可快痊癒,把注意力集中恢復手腳活動能力,腦細胞擴大了對手腳控制「版圖」,有研究指對復元亦有一定幫助。
鏡子療法:病人於鏡前活動仍然正常的手臂,當看着鏡子裏的手反覆擺動,腦部會產生錯覺,以為另一隻僵硬的手在郁動,訓練一段時間後,受中風影響的手臂可漸恢復活動能力。
高能量磁波(rTMS):利用電磁重複性刺激腦細胞,讓其激活。
李教授目前治療中風,方法多樣,除傳統方法,加上新的治療方案,更能幫助病人。復元快慢影響因素眾多,視乎:一、受損腦細胞範圍及位置;二、老年人神經腦細胞數量明顯比年輕人少;三、基因影響腦細胞的數量及活動能力,因人而異。「有不少七、八十歲病人經訓練後,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康復也不一定比年輕人差。」
作者:周美好
責任編輯:周美好、李越樺
▲ 中風後遺症不少,但科技推陳,現有不少相關復康治療訓練,中風後努力下苦功,有患者100%復元。(iStock圖片)
▲ 突然口齒不清、理解困難或突如其來的劇烈頭痛,都可能是中風的徵狀。(iStock圖片)
▲ 有病人中風後要臥床,經努力訓練下,可回復至如常生活。(iStock圖片)
▲ 將未曾運用的腦細胞訓練,肩負以前未做過的工作,令中風後受損的功能得以復元。(iStock圖片)
▲ Sam說之前從未聽過rTMS可以治療中風,但這種非入侵性治療對他康復有一定幫助,他希望這種治療能夠普及,幫助更多中風的病人康復。(被訪者提供圖片)
▲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李常威教授指出,中風栓塞的血管對腦部受損的影響如家中的自來水水管,若大喉管淤塞,影響性會比較大,小喉管或分支,嚴重性或損毀程度會較少。(被訪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