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長期疫戰新常態 不應見步行步
新冠病毒疫情發展至今,已經一段時間。當初某些理解、反應,現在大致上大家都會承認是不切實際的了。
各地對疫情失預算 束手無策
例如天氣轉熱以後,或許會減低傳播,疫症也因此而逐漸減退;發明預防疫苗、發現有效治療方法會有顯著進展,民眾毋須再恐慌;又或者,隨着經驗的累積,我們將懂得怎樣控制局面,不至於在面對疫情時,顯得毫無頭緒。
這幾個月過來,世界各地所見到的情況,都不是按原來很多人所想像、預見的「劇情」發展下去。束手無策是普遍現象,而有關當局所推出的措施一錯再錯,亦屢見不鮮。
在當今疫情底下,或者人類真的要學懂面對一個新的現實,同時也需要自我反省--過分的自信和傲慢的態度,令我們失去了珍惜和保護身邊環境(最廣義的定義)的意識,甚至到了陷於一個失去平衡的狀況,仍執迷不悟以為問題很快便會過去,到時又再生活如常。
新常態是口頭禪 還是真有準備?
我當然明白,任何人都無法預測疫情將會如何發展下去。而我亦明白,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眼前所見,盡快成為過去。所以,盡管大家會提到「新常態」的概念,覺得要為更壞的情況早作準備,但在內心其實依然假設很快就會來到轉彎,雨過便會天晴。
所謂面對「新常態」,要有長期打算,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掛在嘴邊的修辭,而並非真的有做好準備的心態與具體工作。面對疫情,繼續是見步行步。甚麼寬緊有度,基本上是笑話一則。看得遠一點,那就是為期兩星期的措施,否則只是過了這個禮拜再算。口說長期抗疫,實際上是沒有任何長過兩星期的打算。
張弛有度政策 可否看遠一點?
但假如防疫的狀態要維持再多九個月或一年,那怎麼辦?怎樣的安排才是有效率的在家工作?怎樣的限聚安排,才是防疫與正常生活的平衡?怎樣容許食肆繼續經營而又不會容易造成疫症的廣泛傳播?中、小學如何適當地運用雙軌(既用網上講課而又有一定的小組面對面互動學習)授課,以保證有質素的學習活動繼續進行?……
這一連串的提問,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強人所難、刻意惡搞,而是我們總不可以每星期都假設下個禮拜便一切回復正常,以為所有措施均屬過渡性質或階段性,於是維持以每七天、兩星期的時間框框來考慮應對的方法。
平日我們經常說要為最壞的情況早作打算,現在發生了惡劣的情況時,我們卻安慰自己,或者形勢將會扭轉過來。究竟是因為害怕引起群眾恐慌而強作樂觀?還是真的就沒有想得太遠,也不想將未有的情況去想得太差?究竟這是一種甚麼規劃的思維、邏輯?
想像力+判斷力 為最壞情況打算
今天,我們面對的是十二分重大的挑戰,而且難度很高,需要很不一樣的想像力和判斷力。或者前面所講的九個月、一年太可怕了,但我們能想像半年之內便恢復正常嗎?
不要忘記,今天的挑戰屬於全球性(所以特別棘手),不能各家自掃門前雪。一個地方的個案「歸零」,還不可以就此解除防疫的需要。所謂生活逐步回復常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 今天的挑戰屬於全球性,所謂生活逐步回復常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小學如何適當運用雙軌授課惹關注。(資料圖片)
撰文 : 呂大樂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