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選舉動員 身份政治重要籌碼

評論 2020/08/21

分享:

分享:

自回歸以來,身份政治可謂備受關注。近年冒出抗拒中國人主觀身份認同的現象,不僅被視為「人心未回歸」的情緒流露與表達,更左右個人的政治立場和投票選擇。

內地出生者 中國人身份認同更強

社會一般認為本地出生者的本土意識較強,因而香港人身份認同較強,而內地出生者則相對有較強的中國人身份認同。香港亞太研究所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調查顯示,愈年輕來港定居的內地出生選民,其投票選擇愈接近香港出生選民,究竟內地出生選民是否有較強的中國人身份認同?

根據調查所得,不同移居年分或移居年齡的內地出生選民,其身份認同與香港出生的選民都有明顯分別。從移居年份看,無論是回歸前或回歸後移居香港,內地出生者認為自己「只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的比例(各佔8.4%和10.6%),都較香港出生者(20.0%)小;自認「兩者皆是,而香港人多些」的(17.5%和21.2%),也不及香港出生者(31.8%),這反映內地移民的「香港人身份認同」不及香港出生者。

此外,他們都是較傾向有不弱的「中國人身份認同」,41.1%和46.2%自認一半是香港人一半是中國人,28.3%和20.2%自認兩者皆是而中國人多些,4.7%和1.9%自認中國人而非香港人,香港出生者的相關比例是36.7%、10.1%和1.4%。

愈年幼移居 自認港人比例愈高

從移居年齡看,不論是10歲及以下、11至20歲,或21歲及以上(依次簡稱幼年、青少年和成年)時移居香港,認為自己「只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的比例(各佔10.3%、7.4%和8.9%),明顯較香港出生者(20.0%)小,自認一半是香港人一半是中國人者較多,有44.1%、39.1%和42.2%。

相對而言,幼年和青少年移居者,自認「兩者皆是,而香港人多些」的比例(23.6%和21.3%),較成年移居者(12.0%)大,不過,仍不及香港出生者(31.8%)。在幼年移居者中,自認「兩者皆是,而中國人多些」的比例較小(17.9%),不及青少年和成年移居者(29.2%和31.4%),但是仍高於香港出生者(10.1%),可見三組內地移民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感,都較香港出生者強。

總括而言,與政治立場和投票選擇不同,不同來港年齡的內地出生選民在身份認同方面沒有明顯差異,盡管有部分本土派青年領袖也是內地移民,但整體來說,內地移民的「中國人身份」是較香港出生者強,香港人身份認同則相對較弱。

出生地影響認同 投票受制社教化

由此可見,出生地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影響強烈,但是其與投票選擇的關聯,則一定程度上受社教化限制。我們估計,在「港區國安法」出台後,排他性的身份政治會有所收斂,但部分市民對中央政府信任減弱,中國人身份認同感恐怕亦有減無增,雖則如此,在未來的選舉動員中,身份政治將仍是重要的籌碼,對選民投票決定的影響不容小覷。

(系列之七)

有別政治立場和投票選擇,不同來港年齡的內地出生選民在身份認同方面沒有明顯差異。(資料圖片)

撰文 : 黃子為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鄭宏泰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尹寶珊 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主任

欄名 : 國是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