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IT人退休成立社企與長者同行 小修繕變成大意義
行多幾步路、收音機轉台、操作電視遙控器,這些看似易過借火的行為動作,對上了年紀、七老八十的公公婆婆來說,卻很多時候都覺得力有不逮。
本身是IT人,又做過行政財務、活化工廈項目的黃寬泰,兩年前退休後,參加了「賽馬會50+創豐盛計劃」初創比賽,與7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同行共創」社企,主力為長者服務,期望透過只是看似簡單的陪行及小修繕服務,能為長者的生活帶來改善,並且將快樂傳播。
「同行共創」的陪行服務,不要以為只是陪長者散步那麼簡單,黃寬泰他們認真地設計了12條路綫,分布港九新界。「這類活動外國早已有,但針對主要是年輕人,因為孤單寂寞缺乏人陪伴,所以找志願人士同行,我們就將這概念改為服務長者。」黃寬泰說。
這個陪行服務已舉辦了廿多次,全部都是經社福界找一些獨居或者雙老共住的老友記;但義工事前都要經過訓練,像如何與長者溝通、危急應變、簡單急救、聆聽方式、步行方法等,非常認真。
黃寬泰說大家最不懂,就是溝通及聆聽,因長者說話通常比較大聲而且長氣,重複幾廿次,義工就需要有耐性。「我們目的是希望將快樂帶給他們,因此不能問一些引發他們想起家裏不愉快的問題,如『仔女有沒有回來探你啊?』經常回來就無問題啦!不然就會撩起他們的傷感。其實,長者都是希望能夠有人陪他們行下公園,聽下他們講心聲,咁就開心啦!」
陪行服務的目的,其實是想鼓勵長者多走動。「有一次我們陪一個80歲的男長者,他行動不太方便,要用拐杖助行。他住勵德邨,我們的目的地是維園,但他已經十年八載無去過,我們就陪他由勵德邨,沿大坑道行去維園,路程雖然不是太長,但都花了一個多小時。」黃寬泰說想不到老人家會覺得走路是很辛苦,許多時候會問:「為何不坐車?」所以他們要不斷鼓勵長者,改變他們對走路的恐懼。
「坊間比較缺乏這類單對單的活動,而且我們一班義工年紀比較大,人生閱歷與長者接近,就不會無話可談,溝通比較密切。」義工還會於服務完成後,提交報告給予長者,當中包括行了多久、步行里程及步數等,讓他們知道他們是行得到,讓他們回復信心。
為長者解決家居小問題
兩年來,「同行共創」總共服務了二、三百人,除了陪行,還包括「小修繕.大意義」的活動。「有這個想法,是因為試過有老人家收音機調校不到粵曲的頻道而找我們維修,其實收音機無壞,對我們來說只是簡單tune台就可以,但他們就覺得很複雜了。」因此黃寬泰與義工分享後,就決定為長者提供解決家居問題的服務。
「我們與坊間師傅的分別是我們提供家居安全檢查,看看有甚麼即時危險,然後做一些簡單的維修。」服務在今年7月開始,已做了15宗個案,黃寬泰記得其中一次是幫助一對八、九十歲的夫婦。「有一位80多歲的婆婆,她不見了電視機的遙控器,所以只能夠睇一個電視台,而且不能調校大細聲,晚上夜闌人靜,老公就會投訴聲浪騷擾他瞓覺。我配返一個遙控器給她,而且教她如何使用,她十分開心。」
另一個長者,大門門鎖經常失效,要多次嘗試才能開門,十分不方便。經過「同行共創」的義工更換大門鎖芯,便能夠正常運作。「老人家對錢銀很緊張,不會找坊間的師傅做。如果遇到無良的開鎖佬,換一把鎖收你六、七百蚊,長者只是覺得開得慢,又不是開不到,就會忍。」黃寬泰說。其實,就算長者願意找師傅,師傅也不知道如何收錢,收得少就蝕本,收得多又不好意思,「同行共創」的義工,就正好在這中間位提供協助。
「幸好我以前做活化工程認識許多師傅,影張相問他們,他們就會教我們拆了把鎖,換個鎖芯就即時搞掂。」由於這些小修繕涉及維修技術,因此黃寬泰希望有更多男士加入他們的義工行列,那便可以幫到更多的長者。
「其實老人家許多時候,只是需要人幫他們換燈,幫他們解決門窗開關不順暢、插頭不合適等問題。」「同行共創」更會安排一男一女義工上門,一個做維修,一個就與長者傾偈,看看他們有甚麼需要。「我們叫愛心關懷,因為老人家會喜歡人探望,和她傾偈。」服務老人家不能只顧硬件,心靈的「軟件」也同樣需要關顧。
作者:何小雲
責任編輯:招美寶、鄺素媚
▲ 黃寬泰說,家居一些小問題,我們覺得可能是小事,但對於老人家其實是大事,能夠幫他們解決,他們會很感激。(陳國峰攝)
▲ 老人家的窗戶拉動不順,黃寬泰只是舉手之勞加點油,問題就解決了。(被訪者提供)
▲ 同行共創共有 8 位創辦人,而資深義工就有十多人,大部分都是退休人士和 50+ 歲的自僱人士。(被訪者提供)
▲ 長者怕行,寧願坐車,但陪行服務就是想鼓勵長者多一點走動。(被訪者提供)
▲ 婆婆不見了遙控器,黃寬泰除了幫她配置新一個外,還像寫「大字報」般,幫她寫清楚遙控器的按鈕是如何使用。(被訪者提供)
▲ 婆婆不見了遙控器,黃寬泰除了幫她配置新一個外,還像寫「大字報」般,幫她寫清楚遙控器的按鈕是如何使用。(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