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五中繪高科藍圖 破美「卡脖子」陰招
中共五中全會本周登場,時值中美科技戰白熱化,美國推出強硬措施意欲阻礙中國科技發展、逆轉中國崛起趨勢,如何在「封堵」環境中求突圍,並伺機扭轉劣勢,化解「卡脖子」陰招,料是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十四五規劃)的重大課題,更是國家成功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推進民族復興大戰略面臨的挑戰。
定十四五規劃 2035年遠景目標
尋求建立高新科技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能力,相信會在中央新部署中佔顯著篇幅。今屆五中全會更適逢抗美援朝70周年,處於劣勢下怎樣戰勝強敵,再次考驗中國決策層智慧。
中美全方位鬥爭下,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令今屆五中全會備受關注。五中全會向來聚焦中國下一個五年規劃,而跟往屆相比,今屆五中全會主要議程,除了研究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建議,還在於研究關於制定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十四五規劃講的是未來5年,2035年遠景目標講的卻是未來15年,但五中全會同時研究這兩項部署,其實並不奇怪。這裏要把中國的民族復興的戰略部署梳理一下。
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
•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0世紀末到21世紀中葉,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中央90年代中判斷第二步已提前完成後,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於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提出「兩個一百年」:
•建黨一百年(2021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
•建國一百年(2049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主政時對第一個一百年目標予以潤色,2012年十八大上提出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聚焦科技自主 提前完成「三步走」
現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17年十九大上提出「兩個階段」,將基本實現現代化,亦即鄧小平三步走的最後一步,完成時間由原本的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前後,提前至2035年: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央把2035年定為民族復興戰略重要節點,如今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制定長達15年的遠景目標已不出奇;國際近年出現逆全球化苗頭、中國外部環境轉差,中央今年強調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經濟發展新格局下,制定2035年遠景目標的需要就更加突出。
五中全會推動2035年遠景目標,更可傳遞不管外部環境怎樣變化,中國尋求民族復興意志都不會改變的信息。縱然美國百般干擾,中央仍然自信三步走可提前15年完成,而長綫戰略定力與政治意志,往往是決定大國博弈走向的關鍵。
拔尖新興技術 數字貨幣具優勢
有了2035年遠景目標作為戰略,接下來就要做具體部署;要回答中國現時所遇到的「卡脖子」問題,科技自主無疑會在十四五規劃當中佔相當比重。鄧小平當年已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當前面對美國科技封鎖,發展道路有被切斷風險,要繼續推進民族復興大計,就必須首先在科技戰中克服困難,生存下來。
十四五規劃會將「中國製造2025」戰略化整為零、重新包裝的消息已流傳了頗長時間。中國過去幾年一度高調力推中國製造2025,有意見認為此舉加重了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憂慮,間接促成美國近年重錘打擊華為等中國科企。的確,中方近年也未再公開談到中國製造2025,但中國要從「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志向顯然未變,十四五規劃勢會變相繼續推動中國製造2025,推動中國高新科技產業發展。
但十四五規劃預料不會只是中國製造2025的重製版,還會是升級版,「拔尖補底」。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農業機械裝備、電力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新材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以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主要都是終端技術和應用設備,而且西方普遍已在這些領域有穩固基礎,中國處於追趕狀態。
中央今年以來特別談到區塊鏈、數字貨幣、量子科技等新興技術,意味已開始優化高新科技產業戰略,不能一味靠追,還要依靠創新,設法「拔尖」彎道超車。這些科技現時尚處萌芽階段,中國與美國差距相對並不明顯;中國數字貨幣等部分領域,甚至比美國更有條件先行。
「補底」基礎科學 谷半導體業
至於「補底」,中美芯片戰已充分暴露出中國科技「應用發達、基礎薄弱」短板,凸顯中國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投入不足,導致核心技術易受外部掣肘尷尬局面。國務院8月推出37項優惠措施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這實際上亦只是中國需要補底的其中一項,十四五規劃需要有全局部署。
中國科研開支近年雖然顯著上升,總額全球第二,但仔細看的話依然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有不少差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數據顯示,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研究和開發(R&D)支出約達3,720億美元,佔GDP約2%;美國數字則約為4,760億美元,佔GDP約2.7%。每100萬居民有多少研究人員方面,中國的1,089人更只有美國4,205人的約四分一。
科技是實力強弱的直接指標,是大國競爭的決勝關鍵,今屆五中全會集中部署攻堅高科技難關,時間點宏觀上是實現鄧小平三步走戰略最後一步的啟航點之餘,微觀上同樣可圈可點。
紀念抗美援朝 勢打贏科技戰
下周二即11月3日是美國大選,這場選舉結果對中美關係牽動巨大,對美國而言亦可能同樣關乎國運;剛過去的周日10月25日,則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今天中美科技戰與當年抗美援朝,中國同樣是沒有退路,而且敵強我弱。中國當年在極其艱苦條件下,仍成功實現戰略目標,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今天五中全會決策的歷史意義,也許不亞於當年毛澤東拍板出兵,宣示中國絕不屈服於任何外來壓力。
▲ 中美芯片戰充分暴露出中國科技「應用發達、基礎薄弱」短板,國務院推出優惠措施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就是中國需要補底的其中一項。(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