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變殯葬禮儀師 伴走人生最後一段路

副刊版 2020/11/04

分享:

分享:

本來是喜迎新生命到來,陪他們學習與成長的幼稚園老師林浩茵,搖身一變,變成伴先人走完生命最後一段路的殯葬禮儀師。一頭一尾,崗位看似截然不同,但她指不會對比其差異,反而找到共通點。兩者同樣要做好溝通、交代和安排的角色,令家屬安心、放心;工序不同,但目標一致,幫到人而且各有意義。

之所以想加入殯葬業,浩茵指緣於十數年前參加一個喪禮,她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做得更貼心,因而想入行。「人生總會走到畢業禮這一步,若自己學識籌辦,幫到自己又幫到人。當時不知道籌辦喪禮的可行性有幾大,就想着不如入行。」惟未有人脈,也不知招聘機會,故先把此想法擱在一旁。

盼做貼心喪禮盛載情感

其後做了幼稚園老師十多年,去年機緣巧合下認識現在的老闆,便先以兼職形式入行,重新燃起當年對殯葬業的好奇。「其實喪禮中會否可以加多些先人開心的相片,或生前的影片,製成Powerpoint?如他喜歡唱歌,我們可以播他的歌嗎?我覺得這些細節可使人憶起更多與先人美好的回憶,是種重溫,也有窩心的感覺。來的人都是認識他、想念他的人,怎樣才可令大家的情感都在喪禮中好好表達出來?我們可藉着不同的方法和物品,使大家更加投入,也釋懷到對他的想念。」儀式重要亦不可改,但能因應不同規矩,在可行的情況下把喪禮籌辦得更個人化、更貼心,這是浩茵的想法。

本來一個月只做一日兼職,幾個月前索性轉工入行。浩茵對殯葬業的認識和經驗不多,只好由零開始慢慢學。與家屬緊密溝通、了解意願,再辦手續、訂場地,又要因應他們選擇的喪禮風格而準備物品,每單工作要跟足1至兩個月。「家人的感受、意願都要好仔細聆聽,回答問題時要肯定、語句清晰,讓他們清楚知道有甚麼選擇。」浩茵補充,客人可能較徬徨、不知所措,禮儀師肯定、專業的答覆,加上真誠的態度,方可使他們安心。

人生首次化粧 對象是先人

女孩子大多貪靚,但浩茵向來無化粧習慣,她第一次化全粧,就是為先人做。「揭開絲單,見到先人的第一刻是緊張的。」老闆當日突然說要潔體、化粧,之前從未試過,隨即開始戴手套工作,急得連驚也無時間。「個腦不斷回憶師傅點教,要用甚麼粉、顏色,何時要上胭脂,條眉要點化。衣服要穿得整齊、掃平掃順,有甚麼技巧,好多事要顧及,那時只想做好。」這麼近距離看着先人的五官化粧,乍聽之下有點心寒,浩茵竟有另一種反思:「望住先人化半小時至45分鐘粧,我對上一次如此近距離、仔細地看着一個人,是幾時?這份工作,令我與先人有好親密的接觸。」

入房潔體、化粧,房內只得浩茵與先人二人,剩下的就是冷氣寒風和遺體味道。浩茵指入房後會跟先人說話,每個步驟都會講出聲:「我是來幫你的,我都好想你開開心心、一路好走。現在幫你化粧,因為今晚會有好多親朋戚友來探你、見你最後一面,希望你以最美的一面出現。」感覺像為先人人生最後一件事劃上完美句號,透過自己的努力為他付出,這些都是浩茵想做的。試過有一次化完粧,家人看過後就向浩茵道謝,令她感受好深。「他跟我說:『我們好滿意,謝謝你。她(先人)生前好鍾意靚,你化得好好,我猜她會好開心。』嘩,一聽完,我就匿埋喊。」

數次感觸落淚反思生命

縱使與客人互不相識,但每次在喪禮中聽到家屬分享,體會到當中深厚的感情與連結,浩茵也會相當感觸。「有些人會出來說先人的生平、對他的感受,那段話我每次聽都會哭。尤其是當面對爸爸離世,女兒談及爸爸從小至大教了她甚麼、生前一起去旅行等,總會喊到我死,因我與爸爸關係好好。」試過哭到有家屬遞紙巾給她,反跟她說保重。浩茵笑言這是不專業的表現,仍需學習控制情緒,但有這些情緒並沒有錯,也會使她思考生命。「當人不在的時候回憶與他相處的片段,是只得責罵,還是好開心相處的時光?反而會更加珍惜親子關係、反思相處;在不同故事中感受到各種家庭溫暖和人生觀,也令我有反省。」

有次為20多歲的女生辦喪禮,弟弟臨按鍵送她火化前說的一番話,也令浩茵按捺不住淚水。「弟弟跟姐姐說:『你一路好走,我會照顧媽媽。謝謝你做了我第一個朋友,我還記得小時候跟你一起玩,你是我第一個,也是最好的玩伴。』聽畢,我又忍不住哭。」喪禮總是充斥着遺憾、不捨等愁緒,面對如此濃烈的情感,浩茵選擇再踏前一步,除統籌流程之外更會安慰家屬。「我跟弟弟說他好勇敢,我為他感到驕傲,也跟他們說要保重,我會繼續送上祝福;見到媽媽不開心,她的女兒已不能再抱她了,但我可以抱抱她。我好開心能為其女兒完整穿一套靚衫、化一個靚粧,見證她美美的完成這個活動。」即使辦完喪禮,浩茵有時亦會問候家屬,關心他們的情緒。

---------------------------------

人生畢業禮總提醒着愛

以往對禮儀師的印象,總是比較嚴肅寡言,默默在旁做足每個工序。浩茵則比較活潑、愛說話,散發一種正能量,有點不同。每個個案都有新事物要學,她也百無禁忌、用心去做,更覺得有趣。「用有趣這個字形容,可能大家會覺得對喪禮不太尊重,但我覺得並不。遇上每一樣新事物,我都找到令我更喜歡這份工作的樂趣。」為不少人舉辦過喪禮,那有想像過自己的喪禮嗎?浩茵說毋須大搞,只希望朋友可聚聚,飲杯東西、看看照片,或有些小禮物送給大家,一起簡簡單單、開心舒服地過。「入行最大的意義是幫到人,而自己也開始變得不太執着、看得開,因好多事物都帶不走,但人的關係上,就更加珍惜。」

朋友對浩茵的工作甚感興趣,常常問她儀式做法、經歷過的事。或許在現時的社會風氣下,喪禮細節、生死等話題仍然有點禁忌,故有疑問、好奇,都無法求解,浩茵於是把自己工作的經歷、體會寫下,開設「人生畢業禮」專頁,盼一改這些既定印象,也讓人在這場人生畢業禮中感受到有愛、正面的感覺。不少人都覺得長期在如此難過的環境工作,會令人變得負面,浩茵卻說:「世界上一定會發生這些事,如果平時你不去聽、不去想,其實只是逃避了而已。聽得多、想得多就知道,其實現在人生還未完,完了才灰吧。雖然我不知道生命還有多少日,可走到幾時,但我可以努力做好,多些找家人、氹下身邊人,令他們開心點。」

作者:吳霆俊

責任編輯:周美好、李越樺

幼師變殯葬禮儀師,伴走人生最後一段路。(黃建輝攝)

曾與爸爸討論喪禮事項,浩茵指不敢想像若籌辦對象為親人、朋友會怎樣,當然希望可自己一手包辦,想做到自己和爸爸心中想像的畫面,但情緒則未必處理到。(被訪者提供)

浩茵有幾本筆記簿,詳細記下家屬的要求和問題。(被訪者提供)

因工作關係,浩茵會隨身袋本小通勝,為客人翻查資料。(被訪者提供)

禮儀師在喪禮中擔當統籌的角色,客人拜神就買香和紙扎品,找師傅做儀式;西式的就找教堂、與神父夾流程等。(被訪者提供)

浩茵是個陽光女孩,喜歡看書、畫畫、演話劇,有時也會去行山。(被訪者提供)

當幼師時,浩茵主要照顧0至2歲的小朋友。(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