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重新評估旅業 為未來謀出路

評論 2020/11/10

分享:

分享:

新冠狀病毒病肆虐,令全球各地的人流大減,這對旅遊業造成史無前例的衝擊,情況極其嚴重。與旅遊行業相關的業界代表紛紛提出各種訴求,這不難理解,畢竟整個界別已停頓運作多時,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旅遊業需要獲得關注和扶助,這是肯定的。

不過,在救濟之外,有關當局應該怎樣重新評估旅遊業的狀況,並為它的未來發展謀出路,其實是同樣重要的問題。很可惜,近期社會上對旅遊業的關注,來來去去走不出兩個話題:一是旅遊從業員的苦況,究竟政府能否更有針對性地提供援助?二是「盡快通關」的訴求。

如上面已提及,對於目前旅遊業的困難處境,我是明白的;而業界代表強調「盡快通關」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亦理解。

存結構問題 無思考長遠發展

不過,在理解與同情之後,我們也必須知道,這樣的訴求既有太過以行業利益為中心的毛病(事關通關與否,是視乎全國抗疫的總部署,不可草率從事之外,更不可因小失大),同時也反映出業界並未有在疫情下,反思目前香港(入境)旅遊業所存在的各種結構性問題,思考行業長遠發展的方向與策略。這是很嚴重的惰性,如不改正過來,疫情過後亦一定會遇上危機。發生問題和遇上困難,只是或遲或早的時間問題而已。

智經研究中心剛發表了一份以《未來之「旅」》為題的報告書,檢討旅遊業的發展。書內羅列各項數據,對了解旅遊業的發展狀態及其種種矛盾,甚有幫助。矛盾之一是「客源市場的單一化」。

簡單而直接的說,是過度依賴內地遊客的市場。以2018年為例,全年訪港旅客總數是6,500多萬人次,當中5,100多萬屬內地過客,差不多佔總數的8成(78.3%)。基於這樣的市場狀況,業界一直呼籲「盡早開關」,實不難理解。問題是:這樣的入境旅遊市場健康嗎?長此下去,對旅遊業的發展有何影響?

偏重於內地遊客作為主要對象的後果,一是這帶動了「不過夜(或即日往返)旅客」的快速及大量增加,二是他們的消費項目主要集中於購物(在「不過夜旅客」之中,8、9成的消費在於購物)。

無可否認,入境內地旅客這個市場對香港經濟有顯著的貢獻,據智經研究中心的分析,於2000至2018年間,旅遊業相關就業職位由87,000多上升至225,000多,當中以零售服務的職位增加最多。當然,這些職位的增長並非全由內地旅客的消費所帶來,但它肯定產生相當重要的作用。

過度偏重內地客 扭曲行業生態

但是「旅客高消費不等同旅遊業邁向高增值」,而更重要的問題,是過度偏重於內地旅客,令整個旅遊業的生態環境扭曲,只求滿足於他們在購物方面的需要,而不求創新。在購物主導的形態下,形成投資開拓新景點,或增加旅遊的選項(例如發展深度遊),其回報多數缺乏吸引力。

與此同時,由於他們成為了最大客戶,甚麼拓展旅遊樞紐之類的想法,也就慢慢變得可有可無了。過去10多年香港旅遊業所表現出來的惰性,就是如此這般的鍊成。

在「盡快通關」這種訴求背後,依然是一種量的追求。為解燃眉之急,我可諒解,但這肯定不是長久之計。

過度偏重於內地旅客,令旅遊業的生態環境扭曲,只求滿足於他們在購物方面的需要,而不求創新。(資料圖片)

撰文 : 呂大樂 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

欄名 : 國是港事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