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椎管狹窄症
診症遇上不同年齡組別及背景人士,若碰見年齡略大者,神情多表現憂心忡忡。不忍其受症狀纏擾,願多花些唇舌解釋病症,好讓能了解情況,更好商討處理方向。
這天遇到位60多歲銀髮族先生,眉頭深鎖。剛步入診室後還未談及病況,便急不及待地詢問椎管狹窄症可醫治好嗎?未先了解的病情,怎可隨便談及治療預後。況且椎管狹窄症成因眾多,不同病因更是病況不同。
椎管夾窄症為背部脊髓通過的脊椎通道收窄的病症,其成因繁多,可包括脊髓前方的後縱韌帶肥厚或椎間盤突出,脊髓後方的黃韌帶增生變厚,甚或椎體滑脫等。若出現腰椎管狹窄症,典型的症狀為神經性間歇性跛行,症狀表現步行一段距離後單側或雙側下肢疼痛,患者須坐下休息始覺症狀方休,其原因為步行時背部呈後伸狀、椎管收窄,加劇脊髓受壓情況,及至坐位時腰脊前彎,擴闊椎管通道,故症狀得以紓緩。
這需要與血管性間歇性跛行相鑑別,後者見於糖尿病等血管病患者,由於血液循環功能低下,不能應付下肢運動時所需之氧氣供應,故此缺氧產生肌肉疼痛症狀,患者即使在站立位休息已能紓緩疼痛。
物理治療依循病因或予以牽引拉腰、超短波熱療、手力治療及運動治療改善脊椎活動能力及生理弧度,改善脊髓受壓情況。治療外,患者應避免脊椎過度受壓運動,例如跑步,或其他碰擊性的運動,亦要減少長時間站立或步行過長距離。
另一方面,若以中醫處理,其原理審因論治,考慮病因,發展機理以作釐定因人而異的治療方法,例如病因可偏向風,或濕、或寒。風表現症狀遊走不定處,並稱為行痺;濕者痛處困重或遷延日久,稱為着痺;寒者多痛有定處,痛狀嚴重,稱為痛痺;或病久入絡,病久多瘀。治療方法包括祛風、祛濕、散寒或通絡化瘀為常法。
假若保守治療後情況未如理想,症狀明顯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出現失禁、胯下麻痹及踏步時足底出現麻痺踩棉花感,顯示脊髓受壓情況嚴重,便應考慮西醫椎狹窄減壓手術治療。
最後,前述的當事人還是接受了放鬆背肌的針灸治療,對於療效如何,將來有機會再給大家分享。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