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投資知多啲
香港的投資氣氛濃厚,但是不少投資者傾向睇「冧把」買股票,卻可能忘記了另一種常見的投資工具—債券。
簡單而言,債券就是由政府或企業向投資者借貸。當投資者買入債券後,債券發行商便會在一定期限內,向投資者支付早已議定的利息作為回報,當債券到期時,發行商便會將本金(又稱票面值)歸還給投資者。
按照財務狀況分級
債券可按發行商分類,大致分為主權債及企業債兩種:
主權債 | 企業債 | |
發行商 | 由政府發行 | 由企業發行 |
例子 | 美國國庫券、中國國債 | 上市公司債券 |
流通量 | 一般較高 | 一般較低 |
特性 | 與國家發展程度、經濟穩定程度有關 | 與企業財務狀況有關 |
評估(只作參考) |
|
|
注意三大潛在風險
不論是投資於主權債及企業債,投資者都需要留意以下風險:
- 信貸風險 - 指發行商沒有按發行章程支付利息或歸還本金。投資者需要時刻留意發行商的財務狀況,以防因債券違約而蒙受損失。
- 貨幣風險 - 如投資者買入以外幣計價的債券,則須面對貨幣匯兌損失的風險。
- 利率風險 - 當央行上調利率時,債券的價格通常會下跌;若利率下跌,則會推高債券的價格。故此,如投資者考慮在到期日前賣出債券,就要留意利率走勢,以免賺息蝕價。
配置債券兩大功能
投資債券一般有兩大功能,首先是提供固定收益,因為在債券到期前,發行商都需要向債權人支付早已議定的固定利息,如發行商違約而無法償還利息,債權人有權採取法律行動,可見債券是「好息之徒」的恩物。
其次是分散風險。由於債券與股票的特性各異,核心主權債和投資級別債的波動性相對低於股票,在面對不同市場事件時,兩者的反應亦有所不同。當然,投資者亦需要留意債券存在的流動性風險,若選擇於到期日前提早出售債券,可能會損失部分或全部的本金額,而且債券不屬於保障存款,不會受香港的存款保障計劃所保障。
港府發行的債券
債券為普羅大眾均可接觸到的投資產品,港府於2020年10份推出的iBond便是很好的例子,3年期的iBond息率與本地通脹掛鈎,並有政府提供2厘最低保證息率。市民只要持香港身份證,便可透過配售銀行、證券經紀認購債券,不過有銀行是需要投資者先進行風險取向問卷才可購買。繼iBond後,港府亦有計劃再推出銀色債券;根據以往按排,只要是年滿65歲或以上的長者皆可認購,息率同樣與本地通脹掛鈎,或由政府提供3厘最低保證息率,但最新消息仍有待港府公佈。
本文所載資料並不構成招攬或建議任何人作存款,或購買或出售或投資任何產品的要約。投資涉及風險。
了解更多: https://bit.ly/3piLVi1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