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量非就業保證 需助零售從業員轉型

評論 2020/11/21

分享:

分享:

本港旅遊業一度蓬勃發展,帶動零售市道暢旺,為行業帶來大量就業機會。然而,近年旅遊業表現反覆,盡管數年前旅客人次止跌回升,也不保證能創造更多職位。即使疫情好轉,零售業的就業狀況恐怕亦難復舊觀。

零售業發展與旅遊業的興衰息息相關,根據智經的研究,旅遊業與就業方面的關係,可從早期(2000至2014年)和近期(2014至2018年)兩個階段進行觀察。

自2000年開始,訪港旅客人次逐步增長,雖然於2003年因沙士疫情輕微下跌,但於同年7月實施的「個人遊」計劃,吸引大批內地旅客來港,令2004年整體訪客量按年暴升約4成。

至2009年,內地實施「一簽多行」政策,便利深圳居民訪港,令這類旅客逐漸成為訪港旅客的主體,在2012年達983萬人次,佔所有個人遊訪港旅客的42.5%。這批旅客大舉赴港購物,創造零售業的榮景,行業的就業人口亦告大增。在2000至2014年間,與入境旅遊相關的零售業就業人數,由2.85萬人增至11.2萬人;佔入境旅遊總就業人數,則由32.5%升至46.7%。

改簽一周一行 內地客連年減

不過,上述境況及後轉變。在2015年,為解決「一簽多行」帶來的承受能力及水貨客問題,內地改為簽發「一周一行」簽注,內地旅客人次隨即由2014年的4,725萬,持續下降至2015年的4,584萬,以及2016年的4,278萬。

旅客人次下降,伴隨的是旅客購物消費減少。過夜及入境不過夜旅客的「購物」消費,由2014年的2,089億元,降至2018年的1,671億元,跌幅達五分之一。旅客人均消費亦告下降,過夜旅客人均消費由2014年7,960元降至2018年6,614元,入境不過夜旅客則由2,413元降至2,198元。

雖然本港旅遊業在2017和2018年踏入重整期,旅客人次和消費均有回升,但相關行業的就業人數卻未見增加,按年分別下跌0.9%和微升0.4%。而受到港元升值、旅客消費意慾和開支減少等因素影響,本港零售市道不振,導致與購物消費相關的職位嚴重流失。在2018年,入境旅遊的就業人數為22.53萬人,較2014年的24萬減少了1.47萬,當中零售業佔1.18萬。

旅客消費 恐20年以來最差

以上數據反映,即使旅遊業回暖,零售業的就業狀況也沒有回到風光時期。今年7至9月的「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及餐飲服務業)失業率升至11.7%,是繼2003年沙士以來的新高。智經預計,2020年訪港旅客人次及總消費將會是20年以來最差,即使2021年稍有回升,亦未能回復至疫情前的水平,旅遊業要重生,可謂難上加難。

當旅客量再非零售界別的就業保證,本港旅遊業又備受疫情衝擊,協助從業員轉型,理當成為當局的重要工作。其中一個工作方向,是促進旅遊業整體轉型,讓本來專門做遊客生意的零售業從業員,可以轉投其他界別。

與政府學界協作 培育深度遊人才

現時,官方及坊間都有舉辦深度遊行程,其特色之一,是需要一些熟悉香港本土文化及自然環境的導賞員,協助旅客的行程中增長知識。本港不少非牟利機構目前有提供相關培訓課程,例如聖雅各福群會舉辦的自然與文化深度旅遊證書課程,以及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定期開辦的文化歷史導賞員訓練課程,培訓社區人士成為文化導賞員。智經認為,業界及相關私營機構可以與政府及學術界協作,加強人才培育,配合行業轉型。

除了在行內轉型,目前其他界別也有不少工種缺人。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的《就業及空缺按季統計報告》,截至今年6月,「社會及個人服務」行業的職位空缺最多,共有11,648個,當中包括公共行政、教育、人類保健及社會工作活動、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等工種。

以人類保健及社會工作活動為例,社署舉辦的「青年護理服務啟航計劃」、僱員再培訓局舉辦的「護理員基礎證書」,以及職業訓練局提供多個與安老業培訓相關的學位、高級文憑、文憑及證書課程等,都鼓勵不同人士投身安老及康復護理服務相關行業,有意轉行的從業員可參與相關工作的培訓,在其他領域發展。

總括而言,目前全球疫情仍未明朗,旅遊業持續受挫,連帶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亦大受打擊。政府有必要聯同業界,為受影響的從業員提供支援,讓他們保住「飯碗」之餘,同時協助旅遊業轉型。

為解決「一簽多行」帶來的承受能力及水貨客問題,內地在2015年改為簽發「一周一行」簽注,內地旅客人次隨即下降,購物消費亦減少。(資料圖片)

欄名 : 國是港事

機構 : 智經研究中心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