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職專教育非次等 先扭轉社會觀感
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本港經濟不景,最新8至10月失業率達6.4%,當中20至29歲青年失業率逾一成。要解決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協助青年提升競爭力,讓他們有多元發展出路,是關鍵之一。
本港政府一直推動職業專才教育,冀讓青年獲取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盡展所長,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亦為此提出多項新措施。但追本溯源,社會普遍認為職專教育「次人一等」,是學生不願報讀的主因。而這個現象,跟中學階段推力不足有關。
本地學生在完成中三學歷後,可循主流學術途徑,報讀可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課程,又或走職專教育途徑,報讀職專文憑、毅進文憑或其他課程,兩條途徑均可持續升學進修,銜接學士學位、副學士及高級文憑等。
可惜職專教育在社會上的認受性偏低,一直被視為「次等」的出路。香港青協於2018年訪問722名當屆DSE考生,有67.3%認為,職專教育課程是較傳統學術教育次要的選擇,54.8%受訪者同意,畢業於學術教育課程,就業前景較職專教育佳,可見就連學生本身也看淡職專教育的升學及就業前景。這個現象背後牽涉環環相扣的問題。
普遍師生家長 認知不足
首先,在對職專教育缺乏認同背後,是對相關學科的認知不足。政府於2018年對學生、家長及教師進行調查,僅約13.1%的受訪者表示,對職專教育的第一印象是與專業技能培訓有關,48.7%對修讀職專教育課程可獲得的學歷一無所知,反映公眾不認識職專教育,並擔心選擇職專教育後未能獲取專業資格。
事實上,在香港修讀職專教育,畢業生至少可以得到相當於本地資歷架構第二級的技術及基礎證書,以至學士和碩士學位,部分更可同時獲得業界認可的專業資格。例如學生對於園境樹藝有興趣,中學畢業後可以報讀職訓局園境設計相關高級文憑,及後銜接園藝樹藝及園境管理理學士課程,畢業生除了擁有學士學位,也合資格成為香港園境師學會認可樹藝師。
學校是家長和學生獲得職專教育資訊的主要渠道。現時中學生可透過生涯規劃教育及「商校合作計劃」、應用學習課程等活動,接觸和認識職專教育。學界肯定上述活動的效用,但反映需要更大量、更多元和不同程度的職專教育活動,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同時應讓更多老師和家長參加。
DSE考生 不足1成選修應用學習
上述的學界意見,似乎亦獲得政府認同。最新的施政報告提出,將鼓勵家長教師會舉辦更多職專教育推廣活動;本學年亦會委聘校外顧問,為特定中學的教師提供專業服務,以加強在中學推廣職專教育。這些工作如何執行,有待觀察,但其成效如何,還視乎另一個問題。
在中學推廣職專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應用學習課程。它是高中課程的選修科目之一,內容強調實踐與理論並重,以及與不同的專業緊密連繫,旨在為學生提供多元學習機會,探索個人職業抱負。現有學習範疇涵蓋創意、媒體、商業、管理及法律、工程及生產等領域,共39個課程,例如電腦遊戲及動畫設計等。
惟考評局數據顯示,近5年DSE選修應用學習科目的考生比例,每年雖有些微增長,但仍然不足一成,平均只有6.42%,可見應用學習課程只能吸引少數學生選修,對增進普遍學生認識和選擇職專教育,幫助不大。
選修應用學習科目的考生比例長期偏低,與這類科目不能獲取較高DSE評級有關。現時應用學習科目在文憑試中,最高評級僅為第四級(偏向學術性的甲類科目最高評級可達5**),學生若以此成績透過聯招報讀8間資助大學的學士課程,獲得取錄的機會較微。
升學助力小 學生缺誘因報讀
當然,有意走職業途徑的學生,未必會報讀主流學術的學士課程,施政報告中便提及會邀請4所自資院校參與先導計劃,開辦應用學位課程,為學生提供另一選擇。但問題是,當學生有意報讀一些大專院校的職業導向課程,應用學習課程的成績並不見得會增加他們的優勢。換言之,學生選修應用學習課程,不論表現有多出色,對他們之後選擇傳統學術或職業導向課程,均沒太大幫助,學生自然欠缺誘因報讀。
說到底,要吸引學生報讀職業導向課程,必先扭轉社會對職專教育的觀感,而在應用學習課程下工夫,是箇中關鍵。早前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完成檢視中小學課程,其報告肯定應用學習課程推動學生多元出路的價值,並提出多項進一步推廣的建議。這些建議之中,部分與智經過往對職專教育的建議互相呼應,但部分仍有改進的空間。當局該如何考慮相關建議,值得另文再談。
▲ 要吸引學生報讀職業導向課程,必先扭轉社會對職專教育的觀感,而在高中應用學習課程下工夫,是箇中關鍵。(資料圖片)
欄名 : 國是港事
機構 : 智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