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放棄專利 拿妻兒人體試驗的疫苗奇人
昨天談到芬達汽水1955年復產,以另一形象重返市場。1955年4月12日,發生了另一件事,令美國人以至全球充滿希望,就好像今天我們迎來新冠疫苗一樣。當天,是39歲染上小兒麻痺症(Polio)的小羅斯福總統10周年死忌。因該症後遺下肢殘疾的羅斯福,可說是全球最有名小兒麻痺症患者,在他過世前,全球對小兒麻痺只有害怕,沒有解藥,沒有預防。
美國政府刻意選羅斯福死忌,宣布由一名叫索爾克(Jonas Salk)的病毒學家研發的疫苗,有效預防小兒麻痺,可以在全國採用。在宣布那刻全國歡欣鼓舞,教堂鐘聲齊鳴。
小兒麻痺症,也叫脊髓灰質炎,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多出現在兒童,但成人亦有。病毒入侵中樞神經系統運動神經細胞,使肌肉萎縮,意味患者身上會留下永久印記--殘疾和畸形,終身與輪椅、柺杖等作伴。1916年,小兒麻痺症在紐約第一次大流行,在9,000多個病例中,逾2,000例死亡,全國27,000多病例,約6,000例死亡,讓人聞風喪膽。在這之後每年夏天,疫情都會出現,整體趨勢有增無減,每年造成以萬計兒童癱瘓。每當爆發,公共設施關閉、學校停課、醫院迫爆,就像今天。
二戰之後,小兒麻痺症是威脅美國公共健康頭號疾病,就好像今天新冠肺炎;當年曾經有調查說,除了核戰,人們最怕是小兒麻痺症。和新冠差不多,發病初期只會發熱、咽喉痛、流鼻涕等,讓許多人誤以為是普通感冒,又不知如何傳染。然而退燒時,孩子就已經肢體癱瘓,嚴重的還會出現呼吸肌癱瘓窒息死亡。這個病沒有藥,只有物理紓緩、協助呼吸之類。正當大家快失去信心時,黑暗中出現光明,一場疫苗研發戰打響。
索爾克花8年 研製小兒麻痺疫苗
索爾克出生於美國一個貧困猶太裔家庭,進入紐約大學醫學院,但他沒打算要做醫生,願望是為全人類貢獻,而不僅是醫一些病人,所以他花在微生物學研究上時間更多。後來他和人合作研製出一種流感疫苗,很快他就找到下一個目標--小兒麻痺症疫苗。二戰結束後兩年,他發起另一場戰爭,從小兒麻痺症全國基金申請到研究經費,在之後8年裏,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疫苗開發之戰。在小兒麻痺症最猖獗的1952年,索爾克研製出第一枝預防疫苗。然而從開始研究,到推廣疫苗的路上滿布荊棘,遭到眾多行家不屑、嘲笑。
近期,我們經常聽到滅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及減活疫苗(Attenuated Vaccine),感覺很陌生。當年主流觀點認為,有效疫苗必須是利用活的病毒研發,造出來的疫苗也就是減毒疫苗。接種到人體後,會產生輕微感染,從而引起免疫系統反應,就像是預先練習如果大規模病毒來襲如何反應,得到所謂的免疫力。但索爾克卻選擇滅活疫苗的研究方向,培養病毒株之後,加入甲醛使其完全失去活性,造出滅活疫苗。他認為滅活,即是死了的病毒疫苗比減毒疫苗更安全。減毒疫苗雖然毒減少了,但仍是活的,較難知道會在人體內搞出甚麼來。
行家們覺得他並非甚麼權威專家,只是疫苗界「充滿野心」的人。為證明自己的疫苗安全有效,索爾克在用猴子成功試驗後,提出做大規模人體臨床試驗,卻遭受輿論強烈反對。他把心一橫拿妻子和3個兒子做實驗,在自家廚房煮沸消毒針頭,在自己和妻兒身上接種疫苗。會有人說他離譜,但他更知道,疫苗遲一天出現就會有更多兒童失去天真笑容。測試最終成功,這一舉動也贏得人民信任。美國全國逾100萬兒童(Polio Pioneers)參與大規模測試,結果顯示索爾克疫苗不僅安全而且有效製造抗體,於是在1955年獲批准在全美使用。隨着疫苗推出,加上其他後來的新疫苗,小兒麻痺症在美國以及其他國家逐漸消失。
正當人們以為索爾克要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大賺一筆時,他卻毅然選擇不將疫苗據為己有,放棄估值百億計美元專利。有記者問他為何不申請專利,他這樣反問:「它屬於全人類,難道你可以為太陽申請專利嗎?」如此「有性格」的索爾克,也並非只沉迷在顯微鏡看病毒世界的「宅男」,一直對科學研究與人文科學的結合有興趣,甚至不遺餘力推動。
放棄疫苗專利 估值達百億美元
他找了好朋友,同是猶太裔的著名建築師,起了一家以他命名的索爾克生物研究所(The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請【按此】觀看視頻)。
這座獲得巨額資助的研究所坐落加州,設計不同凡響,用他的話說是「值得讓畢加索參觀」的建築。裏面有一個開闊的中庭,一道視覺上好像直接注入浩瀚太平洋的流水,予人生生不息之感,大樓內每個房間都可以看到海,結合了科研與人文藝術,怎能不讓科學家們靈感湧現,帶來更多發現呢?索爾克沒有等來畢加索,卻來了到那兒參觀的畢加索前女友畫家吉洛特(Françoise Gilot)。索爾克的妻子雖然甘願試種疫苗,兩人後來卻離婚未能同甘共苦終老,索爾克後來與吉洛特再婚,在研究所專注研發愛滋病疫苗。
地球一直受到各種傳染病肆虐,天花、傷寒、瘧疾、鼠疫、霍亂等都在人類史上留下讓人恐慌一頁;同樣,人們不清楚疫苗,有害怕心理也是正常。這時需要的,是增長知識去更了解,而不是盲目抗拒。
各國和地區政府,包括香港特區政府,有責任詳細解釋我們即將接種的新冠疫苗的各種資訊,並建立機制認真監察及向疫苗商問責,而不是在大家未有足夠信心時,說出「國際上會免除緊急註冊疫苗藥廠的責任」之類的說話。若監管不周,可能重蹈當年小兒麻痺症疫苗接種失誤的「卡特事件」(Cutter Incident),那次堪稱美國史上最嚴重的藥物災難之一,明天續談。
撰文 :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 美國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