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疫苗思潮起 積極宣傳釋疑慮

評論 2020/12/17

分享:

分享: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批評有人將新冠疫苗來源問題政治化,呼籲市民不要輕易相信謠言。應對謠言與假新聞除了依賴社媒監察,如何與反疫苗人士溝通亦是重點。

核實消息來源 勿將疫苗政治化

林鄭月娥宣布,已達成3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採購協議。她表示有小部分人造謠及將疫苗事件政治化,呼籲市民小心核實消息來源,不應輕信謠言。

全球抗疫工作繼反口罩後又面臨一大難關,便是反疫苗思潮。網上近日瘋傳多張照片,顯示美國志願者在接種輝瑞疫苗後出現有「面癱」徵狀的貝爾氏麻痺症(Bell's palsy),但路透社經查證後,發現有關照片早在去年已被流傳,用於一篇講述貝爾氏麻痺症的文章,與新冠疫苗完全無關。

英媒BBC近日針對多個反疫苗陰謀論及假新聞進行闢謠,例如有言論稱即使感染新冠亦有近100%機率康復,注射新冠疫苗反而有風險,惟實際上,不少痊癒者會因此出現長期病狀。

更甚者,不少謠言聲稱權貴例如比爾蓋茨有意透過疫苗將微晶片注射入人體內、甚至改變人體DNA,以便操縱人類(見表)。

打假較造謠的成本更高,亦需花更多時間與精力,英國政府已要求科企解決網上反疫苗內容氾濫問題,更將在未來推出《網上危害法案》(Online Harms Bill)讓企業需對社媒平台有害內容負責。Facebook及Google表示會加強打擊假新聞,並禁止發布錯誤信息的廣告。

社媒打假之餘,政府亦應注重與反疫苗人士的溝通方式。

英國行為學顧問Will Hanmer-Lloyd表示,人們被告知自己錯了的時候,本能反應是建立心理防禦機制,刻意尋找證明自己對的方法,因此政府應解答人們對疫苗的猶豫之處,並誘導他們尋找正確資訊,並須多宣傳注射疫苗的正面案例,助人釋懷。

正面有效溝通 注意字眼顯尊重

他強調這對一般人也有意義,若身邊人反疫苗,切忌說他們是瘋子或傻子,而是以尊重為前提,讓他們導向正確資訊。

英國赫爾大學教授Mark Lorch亦建議,注意自己與反疫苗人士溝通時採用的字眼,以接種疫苗後帶來的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為例,不妨用社區(community)替代,因為大多數人會覺得自己更屬於「社區」一員。

此關鍵在於拉近距離,例如與其勸他人「為了長者」接種疫苗,更應告知對方自己的親人已然接種。

反疫苗思潮的背後,主要體現的是人們對陌生事物的猶豫不安,採取正面有效的溝通方式,是抗疫工作的重要一環。

市民不要輕易相信疫苗謠言,勿將疫苗來源問題政治化。(資料圖片)

撰文 : 黃凱迪

欄名 : 港是港非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